| 原创性声明 | 第1-3页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3-4页 |
|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9页 |
|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念 | 第9-15页 |
| (一)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涵义 | 第9-12页 |
| 1、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起诉人、起诉条件、原告的关系 | 第10-11页 |
| 2、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关系 | 第11-12页 |
| 3、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行政诉权的关系 | 第12页 |
| 4、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的关系 | 第12页 |
| (二)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价值 | 第12-13页 |
| 1、公平价值 | 第12页 |
| 2、防止诉讼泛滥和促进司法效率 | 第12-13页 |
| 3、平衡价值 | 第13页 |
| (三)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确定的制约因素 | 第13-15页 |
| 1、行政诉讼目的和价值取向 | 第13-14页 |
| 2、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14页 |
| 3、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14页 |
| 4、行政行为影响对象的复杂性 | 第14-15页 |
| 二、域外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考察 | 第15-24页 |
| (一) 外国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 | 第15-21页 |
| 1、美国 | 第15-16页 |
| 2、英国 | 第16-17页 |
| 3、法国 | 第17-18页 |
| 4、德国 | 第18-19页 |
| 5、日本 | 第19-21页 |
| (二) 各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发展的共同特征 | 第21-22页 |
| (三) 国外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几点启示 | 第22-24页 |
| 三、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 (一)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缺失时期 | 第24页 |
| (二)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规定的形成时期 | 第24-25页 |
| (三) 采用“合法权益”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时期 | 第25-26页 |
| (四) 采用“利害关系”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时期 | 第26-27页 |
| 四、对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规定的分析 | 第27-36页 |
| (一)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原告资格的取得条件 | 第27-29页 |
| (二) 对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规定的缺陷分析 | 第29-33页 |
| (三) 几种特殊情况下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界定 | 第33-36页 |
| 1、关于相邻权人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 第33-34页 |
| 2、公平竞争权被侵害人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 第34-35页 |
| 3、关于受害人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 第35-36页 |
| 五、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 第36-44页 |
| (一) 适当的拓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 第36-39页 |
| (二) 减少对“合法权益”的限制 | 第39-41页 |
| (三) 因果关系认定的完善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