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理解美好生活:理想的“势” | 第9-24页 |
| (一) 美好生活的意蕴 | 第10-14页 |
| 1. 美好生活意味着理想的生活 | 第11-13页 |
| 2. 美好生活意味着可能的生活 | 第13-14页 |
| (二) 美好生活的价值 | 第14-17页 |
| 1. 批判当下 | 第14-15页 |
| 2. 超越现状 | 第15-16页 |
| 3. 愉悦精神 | 第16-17页 |
| (三) 获得美好生活的行为条件 | 第17-24页 |
| 1. 自由 | 第17-19页 |
| 2. 道德 | 第19-21页 |
| 3. 创造 | 第21-23页 |
| 4. 审美 | 第23-24页 |
| 二、探求美好生活:人与教育的共同诉求 | 第24-33页 |
| (一) 生活在“远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 第24-29页 |
| 1. “止于至善”:向更好超越 | 第25-26页 |
| 2. “时间是存在的空间”:向未来超越 | 第26-28页 |
| 3. “存在先于本质”:向可能超越 | 第28-29页 |
| (二) 追寻“理想图景”:教育的精神品格 | 第29-33页 |
| 1. 作为对人的一种教化 | 第30页 |
| 2. 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 第30-31页 |
| 3. 作为一种自主的价值立场 | 第31-33页 |
| 三、守望美好生活:教育的永恒主题 | 第33-60页 |
| (一) 重构教育的乌托邦精神 | 第33-39页 |
| 1. 教育要具有冲破现实的要求 | 第35-36页 |
| 2. 教育要有对更美好生活和世界的愿望与希望 | 第36-37页 |
| 3. 教育理想要以人为核心 | 第37-39页 |
| (二) 教育对人的教化 | 第39-60页 |
| 1. 敞亮“无知”——完整知识的教化 | 第39-43页 |
| 2. 烛照“洞穴”——理性精神的培育 | 第43-49页 |
| 3. 诉求“高尚”——卓越德性的养成 | 第49-55页 |
| 4. 诗化“平庸”——审美意识的培养 | 第55-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