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21页 |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及成因 | 第9-17页 |
·城市交通问题缓解策略 | 第17-19页 |
·智能运输系统 | 第19-21页 |
·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提取的意义和作用 | 第21-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提取技术体系研究 | 第24-37页 |
·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提取的技术内涵 | 第24-29页 |
·交通流信息分析 | 第24-25页 |
·交通信息融合 | 第25-26页 |
·交通数据挖掘 | 第26-29页 |
·交通信息提取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29-33页 |
·研究历史回顾 | 第29-32页 |
·研究现状以及趋势 | 第32-33页 |
·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提取技术框架 | 第33-34页 |
·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提取实施框架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城市交通流复杂性研究 | 第37-66页 |
·城市交通复杂性 | 第37-40页 |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 | 第37-38页 |
·复杂系统特点 | 第38-39页 |
·城市交通系统的复杂性 | 第39-40页 |
·实证数据描述 | 第40-45页 |
·北京市 | 第40-41页 |
·深圳市 | 第41-44页 |
·长春市 | 第44-45页 |
·常德市 | 第45页 |
·道路交通流信息相关性研究 | 第45-55页 |
·自相关分析 | 第45-49页 |
·谱分析 | 第49-52页 |
·R/S 分析 | 第52-55页 |
·道路交通流信息混沌研究 | 第55-65页 |
·混沌时间序列的判别方法 | 第55-60页 |
·基于李雅普诺夫指数的混沌分析 | 第60-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复杂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 | 第66-85页 |
·交通流信息预测方法 | 第66-74页 |
·交通流信息的线性预测方法 | 第66-69页 |
·交通流信息的非线性预测方法 | 第69-74页 |
·交通流信息预测对比研究 | 第74-79页 |
·实证数据的预处理 | 第74-77页 |
·实证数据的预测对比 | 第77-79页 |
·考虑交通流复杂性的综合预测 | 第79-84页 |
·知识模型 | 第79-80页 |
·知识模型表示 | 第80-82页 |
·考虑交通信息复杂特征的综合预测知识模型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划分方法研究 | 第85-102页 |
·交通状态相关概念 | 第85-89页 |
·道路通行能力 | 第85页 |
·道路服务水平 | 第85-88页 |
·交通拥挤 | 第88-89页 |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与原理 | 第89-96页 |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 | 第89-91页 |
·自组织神经网络原理 | 第91-96页 |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交通状态划分方法 | 第96-101页 |
·交通状态划分方法的构建 | 第96-97页 |
·实证数据分析 | 第97-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道路交通信息提取系统集成研究 | 第102-128页 |
·系统体系结构 | 第102-105页 |
·用户层 | 第105-116页 |
·用户层架构 | 第105-106页 |
·用户层关键技术 | 第106-110页 |
·用户层实现举例 | 第110-116页 |
·逻辑层 | 第116-121页 |
·逻辑层架构 | 第116-118页 |
·逻辑层关键技术 | 第118-121页 |
·数据层 | 第121-127页 |
·数据层架构 | 第121-122页 |
·数据层关键技术 | 第122-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交通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 第128-145页 |
·交通信息主动共享机制 | 第128-131页 |
·基本思想 | 第128-129页 |
·总体方案 | 第129-130页 |
·技术路线 | 第130-131页 |
·城市交通信息共享的政务模式 | 第131-138页 |
·交通信息共享需求的多样性 | 第131-134页 |
·交通信息共享的政务模式 | 第134-138页 |
·典型交通信息共享的政务模式 | 第138页 |
·城市交通信息共享的商务模式 | 第138-143页 |
·基本商务模式 | 第138-143页 |
·适合我国特点的交通信息共享商务模式 | 第143页 |
·小结 | 第143-145页 |
结论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摘要 | 第159-162页 |
ABSTRACT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