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4页 |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水质特征 | 第9页 |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0页 |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0-11页 |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1-13页 |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3-19页 |
·光催化氧化法的应用 | 第14-16页 |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活性的途径 | 第16-19页 |
·类钙钛矿铌酸盐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光催化分解水 | 第19页 |
·有机物的合成 | 第19-20页 |
·去除工业烟气和汽车尾气中的NO_x | 第20页 |
·铌酸盐K_2Nb_4O_11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5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4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4-25页 |
·分析方法及表征 | 第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30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0-32页 |
·XPS分析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K_2Nb_4O_11光催化降解酸性红G的研究及掺铜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5-50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9页 |
·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6-37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反应物光催化实验 | 第38-39页 |
·催化反应条件实验 | 第39-41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焙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催化剂对不同初始浓度的酸性红G溶液的处理能力研究 | 第44-45页 |
·催化剂投加量和脱色率的关系 | 第45-46页 |
·掺杂铜的K_2Nb_4O_11催化剂活性的研究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K_2Nb_4O_11和掺铜的K_2Nb_4O_11光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 | 第50-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2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2-58页 |
·反应级数 | 第52-56页 |
·初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掺铜量对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K_2Nb_4O_11和掺铜的K_2Nb_4O_11光催化降解酸性红G机理初探 | 第59-68页 |
·实验部分 | 第59页 |
·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酸性红G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酸性红G脱色历程 | 第61-62页 |
·催化机理初步分析 | 第62-64页 |
·铜及TB结构在光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一) | 第76-77页 |
致谢(二) | 第77-78页 |
附录(一) | 第78-79页 |
附录(二)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