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设计与应用
| 绪论 | 第1-8页 |
| 第一章 新型生化分析仪的原理 | 第8-22页 |
| ·生化分析方法 | 第8-9页 |
| ·比尔定律 | 第8-9页 |
| ·误差来源分析 | 第9-14页 |
| ·反射和散射效应的影响 | 第9-10页 |
| ·光的非单色性带来的误差 | 第10-12页 |
| ·非平行光入射的影响 | 第12-13页 |
| ·电子学系统带来的误差 | 第13-14页 |
| ·温度的稳定性 | 第14页 |
| ·显色反应 | 第14-16页 |
| ·显色反应的定义 | 第14-15页 |
| ·显色反应的选择 | 第15页 |
| ·测量波长的选择 | 第15-16页 |
| ·生化分析中的一般定量方法 | 第16-19页 |
| ·生化分析的一般过程 | 第16-17页 |
| ·吸光度法 | 第17页 |
| ·终点比色法 | 第17-18页 |
| ·动力学法 | 第18-19页 |
| ·双波长吸光光度分析方法 | 第19页 |
| ·生化分析仪系统框图及要求 | 第19-22页 |
| ·系统框图分析 | 第19-20页 |
| ·电路设计要求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数字电路部分 | 第22-28页 |
| ·外扩程序存储器 | 第22-24页 |
| ·汉字库的制作 | 第24-26页 |
| ·芯片选通信号的组织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模拟电路 | 第28-33页 |
| ·三角波发生电路 | 第28-30页 |
| ·电路原理 | 第28-29页 |
| ·频率的计算 | 第29-30页 |
| ·对数运算电路 | 第30-33页 |
| ·电路计算 | 第30-32页 |
| ·电路的补偿作用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第33-43页 |
| ·软件系统的设计 | 第33-40页 |
| ·C 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写的原因 | 第33-34页 |
| ·混合编写的原则 | 第34-35页 |
| ·C 语言调用汇编语言方法 | 第35-40页 |
| ·测量数据的拟合计算 | 第40-43页 |
|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 第40-41页 |
| ·拟合公式的软件实现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5页 |
| ·测量速度提升 | 第43页 |
| ·用户界面的改善 | 第43页 |
| ·向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过渡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附录: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原理框图 | 第46-47页 |
| 摘要 | 第47-50页 |
| Abstract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