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绪论 | 第8-34页 |
一、研究课题的确立 | 第8-1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8-11页 |
(二) 关于“解放区文学”和“延安文学”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 第19-34页 |
(一) 中共历史观与革命及革命主体的塑造 | 第20-27页 |
(二) 解放区文学与中共历史话语 | 第27-34页 |
第一章 文学“新历史”的开启 | 第34-73页 |
第一节 上海-延安:革命文学中心的位移 | 第34-39页 |
第二节 历史的“中间物”:左翼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 第39-52页 |
第三节 “新历史”的开启:《讲话》与解放区文学的转向 | 第52-73页 |
一、“旧时代”的余响:“杂文运动”及其来由 | 第52-59页 |
二、“新历史”的先声:《讲话》及其“经典化” | 第59-73页 |
第二章 “历史”与文学叙事 | 第73-93页 |
第一节 文学介入历史:文体的更迭与报告文学 | 第73-83页 |
第二节 “创世史诗”:文学对历史的想象与建构 | 第83-92页 |
第三节 “正剧化”:解放区文学的叙事结构 | 第92-93页 |
第三章 “历史”与民间的“对话”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新秧歌运动:“民间”的历史性登场 | 第93-105页 |
第二节 旧戏改造:民间形式与中共历史观的“转译”(存目) | 第105页 |
第三节 “农民语言”的产生:赵树理的意义(存目) | 第105-106页 |
第四章 历史旋流中的知识分子(存目) | 第106-107页 |
第一节 对自由的寻找和“逃避” | 第106页 |
第二节 身体与历史意志:知识分子的全面改造 | 第106页 |
第三节 “乡土”的亲和与疏离 | 第106-107页 |
结语 作为传统的解放区文学 | 第107-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主要参阅文献 | 第123-12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