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车辆停厝论文

停车诱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5页
   ·本论文依托的课题第9页
   ·论文研究背景第9-13页
     ·城市停车问题日益严峻第9-11页
     ·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途径第11-13页
   ·国外停车诱导系统的发展现状第13-17页
     ·欧洲停车诱导系统第13-15页
     ·日本停车诱导系统第15-16页
     ·美国停车诱导系统第16-17页
   ·国内停车诱导的发展状况第17-19页
     ·北京市的停车诱导系统现状第17-18页
     ·上海停车诱导系统发展现状第18-19页
   ·停车诱导系统与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的关系第19-20页
   ·停车诱导系统与停车换乘系统(PR)的结合第20页
   ·停车诱导系统框架设计及系统构成第20-22页
     ·框架设计第20-21页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第21-22页
     ·总体结构设计第22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停车诱导系统信息采集及有效停车泊位预测技术研究第25-41页
   ·停车诱导系统的信息需求分析第25-27页
     ·交通出行者对停车信息的需求第25-26页
     ·停车诱导系统提供的信息分类第26-27页
   ·停车诱导系统的停车泊位信息来源第27-29页
     ·路外停车场泊位信息采集第27页
     ·路内停车场泊位信息采集第27-29页
   ·有效停车泊位的影响因素第29-30页
   ·有效停车泊位预测及其重要意义第30页
   ·有效停车泊位预测的方法第30-32页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有效停车泊位预测第32-37页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第32-34页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有效停车泊位预测模型的实现第34-36页
     ·模型改进算法第36-37页
   ·有效停车泊位预测的软件功能模块分析第37页
   ·数据验证及结果分析第37-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基于停车场选择的停车诱导路径优化技术研究第41-59页
   ·停车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1-43页
   ·停车选择和分配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第43-45页
   ·停车诱导系统的停车控制策略第45页
   ·基于停车场选择的停车诱导路径优化思想第45-46页
   ·logit 模型的基础理论第46-49页
   ·基于停车场选择的停车诱导路径优化方法的实现第49-57页
     ·模型中特性变量的选择和效用函数第50-52页
     ·特性变量的确定方法第52-55页
     ·模型的标定及检验方法[34]第55页
     ·基于停车场选择的停车诱导路径优化的算法步骤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停车泊位预定技术研究第59-69页
   ·停车泊位预定技术简介第59-60页
   ·停车泊位预定技术研究现状第60-61页
   ·停车泊位预定的类型第61-63页
     ·时间共享性预定服务第62页
     ·实时性预定服务第62-63页
   ·停车泊位预定模型及求解方法分析第63-65页
   ·停车预定对有效停车泊位预测的影响分析第65-66页
   ·停车预定功能的实现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停车泊位信息的合理发布第69-83页
   ·停车信息发布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9-70页
   ·停车信息发布的方式第70-72页
   ·停车信息发布的设计思想第72页
   ·停车诱导信息的发布策略第72-79页
     ·停车诱导分区的必要性及分区原则第73-74页
     ·诱导信息的层次划分第74-75页
     ·停车诱导信息发布系统组成第75页
     ·有效停车泊位的发布控制第75-77页
     ·停车诱导信息的数据刷新周期第77页
     ·“空、满”状态判定标准第77-79页
   ·停车诱导系统信息显示的算法第79-80页
   ·可变信息标志的布设原则第80-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停车信息的高效传输技术研究第83-95页
   ·停车诱导信息传输的需求特点第83-84页
   ·先进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第84-92页
     ·GSM第85-86页
     ·GPRS第86-87页
     ·DSRC第87-89页
     ·Bluetooth第89-90页
     ·DAB第90-92页
   ·基于GPRS 的停车诱导系统通信方案设计第92-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5-97页
   ·全文总结第95页
   ·尚需研究的问题及展望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摘要第100-103页
Abstract第103-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6-107页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页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一学生时间管理训练对成就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