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民俗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11-19页 |
(一) 民俗旅游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民俗旅游的特点 | 第12-13页 |
1. 地域性 | 第12页 |
2. 民族性 | 第12页 |
3. 文化性 | 第12-13页 |
4. 参与性 | 第13页 |
5. 多样性 | 第13页 |
6. 神秘性 | 第13页 |
(三)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 第13-14页 |
1. 旅游为民俗的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第13页 |
2. 旅游为民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 第13-14页 |
3. 民俗为旅游景点的内容和开发提供了保障 | 第14页 |
(四) 民俗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五)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第15-16页 |
1. 因地制宜,客观实际原则 | 第15页 |
2. 突出特色原则 | 第15页 |
3. 游客中心原则 | 第15页 |
4. 文化原则 | 第15-16页 |
5. 旅游者纷繁性需求原则 | 第16页 |
6.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 第16页 |
7. 效益原则 | 第16页 |
(六) 民俗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1. 旅游系统理论 | 第16页 |
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3.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7页 |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5. 旅游人类学理论 | 第18-19页 |
二、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评述 | 第19-27页 |
(一) 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形成的背景分析 | 第19-20页 |
1. 民俗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背景 | 第19-20页 |
2. 民俗旅游资源形成的人文环境背景 | 第20页 |
(二) 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20-25页 |
1. 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 | 第21页 |
2. 满族民俗旅游资源 | 第21-22页 |
3. 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 | 第22页 |
4. 关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 第22-25页 |
(三) 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分析 | 第25-27页 |
1. 古老神秘的东北民族“寻根性” | 第25页 |
2.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差异性 | 第25页 |
3. 多元互渗的民俗兼容性 | 第25页 |
4. 气候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 第25-26页 |
5. 俄、朝、蒙相邻的民俗异域性 | 第26-27页 |
三、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一) 吉林省旅游市场分析 | 第27-28页 |
1.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 | 第27页 |
2. 吉林省旅游的区位 | 第27页 |
3. 吉林省旅游的客源 | 第27-28页 |
4. 吉林省旅游的基础设施 | 第28页 |
(二) 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 第28-31页 |
(三) 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1. 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 第31页 |
2. 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 | 第31页 |
3. 民俗旅游景点分散,季节性强,开发无序 | 第31-32页 |
4. 缺乏过硬的旅游产品 | 第32页 |
5. 高质量、高品味旅游景区开发缓慢 | 第32-33页 |
四、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设计与发展对策 | 第33-43页 |
(一) 民俗旅游系统的构建 | 第33-35页 |
1. 民俗旅游主体 | 第33-34页 |
2. 民俗旅游客体 | 第34-35页 |
3. 民俗旅游介体 | 第35页 |
(二) 吉林省民俗旅游形象设计 | 第35-36页 |
(三) 吉林省民俗旅游产品设计 | 第36-40页 |
1. 吉林省民俗旅游产品 | 第36-38页 |
2. 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 第38-40页 |
(四) 吉林省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 第40-43页 |
1. 挖掘特色,加大宣传 | 第40页 |
2. 旅游地居民应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 | 第40页 |
3. 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 | 第40-41页 |
4. 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 第41页 |
5.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 第41页 |
6. 完善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建立旅游信息咨询体系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