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 ·弧形海岸的研究 | 第9-13页 |
| ·江苏淤泥质海岸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海州湾的形成及其演变的研究 | 第14-15页 |
| ·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15-18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5页 |
|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 ·径流 | 第18-20页 |
| ·风场分布 | 第20页 |
| ·海洋动力及其水文特征 | 第20-23页 |
| ·潮汐与潮流 | 第20-21页 |
| ·波浪 | 第21-23页 |
| ·余流 | 第23页 |
| ·海州湾演变历史 | 第23页 |
| ·海岸演变动态特征 | 第23-25页 |
| ·冲淤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 ·互花米草的引种及盐沼的扩展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 第25-31页 |
| ·野外考察及测量工作 | 第25-26页 |
| ·地貌调查 | 第25页 |
| ·地名控制点的选取 | 第25页 |
| ·采样剖面设置 | 第25-26页 |
| ·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26页 |
| ·室内工作 | 第26-31页 |
| ·基础文字及图件资料的收集 | 第26页 |
| ·遥感影像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 第26-27页 |
| ·遥感影像数据的影像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 ·遥感影像数据的专题信息提取 | 第28页 |
|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28-29页 |
| ·剖面资料整理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海州湾海岸线变迁和临洪河口的发育及淤进 | 第31-41页 |
| ·海州湾海岸线的变迁 | 第31-34页 |
| ·近现代临洪河口的淤进 | 第34-36页 |
| ·临洪河口主泓的变动 | 第36-37页 |
| ·近期临洪河口—西墅岸段淤长的动态变化 | 第37-41页 |
| ·临洪河口—西墅岸段的淤长 | 第37-38页 |
| ·互花米草的引种及盐沼的扩展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弧形海岸的发育及其岸弧形态分析 | 第41-53页 |
| ·淤进型弧形海岸 | 第41页 |
| ·弧形海岸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 ·陆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41-42页 |
| ·海州湾地区的地貌变异——海州湾的形成 | 第42页 |
| ·海州湾地区水系的变化 | 第42-43页 |
| ·泥沙供给条件 | 第43页 |
| ·海洋动力 | 第43页 |
| ·临洪河口—西墅岸段弧形海岸平面形态要素研究 | 第43-45页 |
| ·海岸平面形态平衡模型——对数螺线模型的应用 | 第45-49页 |
| ·对数螺线理论的判定 | 第45-47页 |
| ·螺线形态平衡理论分析 | 第47-49页 |
| ·弧形海岸岸线要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49-53页 |
| ·主成分分析原理概述 | 第49页 |
| ·指标体系分析 | 第49-50页 |
| ·主成分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 ·弧形海岸形态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51-53页 |
| 第六章 临洪河口淤进与弧形海岸形态演变的相互关系 | 第53-57页 |
| ·临洪河口进退的驱动因子 | 第53页 |
| ·临洪河口—西墅岸弧发育的驱动因子 | 第53页 |
| ·临洪河口进退与临洪河口——西墅弧形海岸形态的相互关系 | 第53-54页 |
| ·河口淤进对岸弧约束的动力学模式 | 第54-5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