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6页 |
·教材研究的现状 | 第9-15页 |
·关于教材开发编写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教材分析评价的研究 | 第11-13页 |
·关于教材实施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中学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研究 | 第16页 |
3. 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的任务 | 第17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4. 课题研究的理论构想 | 第17-24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开展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新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的界定 | 第18页 |
·比较模型的建立 | 第18-24页 |
·从功能的定位角度看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 第18-19页 |
·从理念的定位角度看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 第19页 |
·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 第19-23页 |
·比较模型 | 第23-24页 |
5. 三种版本高中必修化学教材的比较分析 | 第24-70页 |
·教材宏观呈现方式的对比研究 | 第24-44页 |
·单元主题内容的确定 | 第24-34页 |
·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教材的单元主题内容的确定 | 第24-28页 |
·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教材的单元主题内容的确定 | 第28-31页 |
·鲁科版高中必修化学教材的单元主题内容的确定 | 第31-34页 |
·比较分析及结论 | 第34页 |
·单元主题的呈现顺序 | 第34-36页 |
·人教版单元主题的呈现顺序 | 第34-35页 |
·苏教版单元主题的呈现顺序 | 第35页 |
·鲁科版单元主题的呈现顺序 | 第35页 |
·比较分析及结论 | 第35-36页 |
·图片和表格的呈现 | 第36-38页 |
·栏目的设计 | 第38-43页 |
·三种版本教材栏目的数量统计 | 第38-40页 |
·三种版本教材栏目的功能分析 | 第40-42页 |
·比较分析及结论 | 第42-43页 |
·本研究设计的一种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宏观呈现方式 | 第43-44页 |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模块微观层面的比较 | 第44-70页 |
·化学理论呈现方式的对比研究举例------元素周期律 | 第44-53页 |
·人教版的呈现方式 | 第44-47页 |
·苏教版的呈现方式 | 第47-48页 |
·鲁科版的呈现方式 | 第48-50页 |
·比较分析及结论 | 第50-51页 |
·本研究设计的一种“元素周期律”呈现方式 | 第51-53页 |
·化学概念呈现方式的对比研究举例---电解质(或离子反应) | 第53-60页 |
·人教版的呈现方式 | 第53-54页 |
·苏教版的呈现方式 | 第54-55页 |
·鲁科版的呈现方式 | 第55-56页 |
·比较分析及结论 | 第56-59页 |
·本研究设计的一种“离子反应”呈现方式 | 第59-60页 |
·化学元素呈现方式的对比研究举例-------硫及其化合物 | 第60-70页 |
·人教版的呈现方式 | 第60-61页 |
·苏教版的呈现方式 | 第61-63页 |
·鲁科版的呈现方式 | 第63-64页 |
·比较分析及结论 | 第64-68页 |
·本研究设计的一种“硫及其化合物”呈现方式 | 第68-70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70-76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启示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