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3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5页 | 
| ·经验公式 | 第16-21页 | 
| ·极值假说 | 第21-23页 | 
| ·力学理论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 ·对已有公式的验证 | 第25-29页 | 
| ·苏联维利堪诺夫的公式 | 第25-26页 | 
| ·阿尔图宁公式 | 第26-29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黄河下游河道基本概况 | 第30-34页 | 
| ·黄河下游典型河段特点 | 第30-31页 | 
| ·黄河下游水沙概况 | 第31-34页 | 
| ·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匀 | 第31-32页 | 
| ·径流量年际、年内变化大 | 第32页 | 
| ·水沙异源且含沙量大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黄河下游不同时期河道横断面调整的特点 | 第34-54页 | 
| ·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期横断面调整特点(1960.9-1964.10) | 第34-39页 | 
| ·主槽宽度的调整特点 | 第36-38页 | 
| ·主槽面积的调整特点 | 第38页 | 
| ·宽深比的调整特点 | 第38-39页 | 
| ·三门峡水库滞洪排沙期横断面形态调整特点(1964.11-1973.10) | 第39-43页 | 
| ·主槽宽度的调整特点 | 第39-40页 | 
| ·主槽面积的调整特点 | 第40-42页 | 
| ·宽深比的调整特点 | 第42-43页 | 
|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期横断面形态调整特点(1973.11-1985.10) | 第43-48页 | 
| ·主槽宽度的调整特点 | 第44-46页 | 
| ·主槽面积的调整特点 | 第46-47页 | 
| ·宽深比的调整特点 | 第47-48页 | 
| ·1986年以来横断面形态调整特点(1986-2000) | 第48-52页 | 
| ·主槽宽度的调整特点 | 第49-50页 | 
| ·主槽面积的调整特点 | 第50-52页 | 
| ·宽深比的调整特点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横断面形态调整试验研究 | 第54-84页 | 
| ·模型试验相似条件及布设 | 第54-59页 | 
| ·模型相似条件 | 第54-55页 | 
| ·模型布设 | 第55-59页 | 
| ·模型试验组次及水沙条件 | 第59-60页 | 
| ·模型试验成果 | 第60-82页 | 
| ·断面形态相对平衡的判别标准 | 第60-64页 | 
| ·河道横断面形态调整过程特点 | 第64-76页 | 
| ·短期内断面形态的调整趋势与前期地形条件有关 | 第64-70页 | 
| ·河道横断面形态调整过程中“定宽动槽”的特点 | 第70-76页 | 
| ·平均河低高程调整过程特点 | 第76-77页 | 
| ·最终平衡条件下横断面形态与各因素的关系 | 第77-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五章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84-108页 | 
| ·水沙条件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 | 第84-98页 | 
| ·水量变化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 | 第84-90页 | 
| ·流量变化幅度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 | 第90-94页 | 
| ·沙量条件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 | 第94-98页 | 
| ·比降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 | 第98-102页 | 
| ·横断面形态与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关系 | 第102-105页 | 
| ·从河流动力学基本公式对横断面形态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105-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展望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