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和目的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2页 |
一、民营与民营企业 | 第16-18页 |
二、产权与初始产权 | 第18-20页 |
三、完全合约、不完全合约与企业产权 | 第20页 |
四、模糊产权 | 第20-21页 |
五、产权制度变迁 | 第21-22页 |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 | 第22-2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三、结构和内容安排 | 第23-24页 |
四 主要创新点 | 第24-25页 |
五、文章试图建立或阐明的基本观点和命题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产权的一般理论 | 第27-55页 |
第一节 产权理论溯源与产权的基本范畴 | 第27-41页 |
一、产权理论的演变历史 | 第27-34页 |
二、产权范畴 | 第34-37页 |
三、产权的属性与功能 | 第37-41页 |
第二节 产权激励的实质及其有效性 | 第41-45页 |
一、什么是产权激励 | 第41页 |
二、影响产权激励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41-45页 |
第三节 产权选择与产权变迁 | 第45-55页 |
一、基于成本分析的一个产权选择模型 | 第45-46页 |
二、产权安排和变迁的原因 | 第46-49页 |
三、产权变迁的形式 | 第49-51页 |
四、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式或途径 | 第51-55页 |
第三章 合约与产权选择 | 第55-79页 |
第一节 合约经济学相关概念与原理的综述 | 第55-63页 |
一、古典合约理论 | 第55-56页 |
二、新古典合约理论 | 第56-59页 |
三、现代合约理论:从完全合约到不完全合约 | 第59-63页 |
第二节 合约的安排与合约的选择 | 第63-66页 |
一、合约安排的本质 | 第63-64页 |
二、合约安排的原则和机理 | 第64-66页 |
第三节 不完全合约与企业产权 | 第66-69页 |
一、产权与不完全合约的关系 | 第66-67页 |
二、不完全合约下的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 | 第67-69页 |
第四节 不同合约形式下企业的产权关系 | 第69-79页 |
一、企业内部的产权合约关系 | 第69-76页 |
二、经济组织之间的产权合约关系 | 第76-79页 |
第四章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民营企业的勃兴 | 第79-109页 |
第一节 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简要分析 | 第79-88页 |
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 第79-82页 |
二、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 | 第82-84页 |
三、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再认识:基于产权激励的一个分析 | 第84-88页 |
第二节 转轨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88-99页 |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 第88-90页 |
二、发展阶段与主要特征 | 第90-95页 |
三、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 第95-99页 |
第三节 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简要评价 | 第99-109页 |
一、民营经济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100-102页 |
二、转轨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102-109页 |
第五章 民营企业初始产权的合约过程与基本特征 | 第109-143页 |
第一节 民营企业初始产权的合约过程 | 第110-120页 |
一、一个制度分析框架 | 第110-112页 |
二、市场机会的发现与初始合约的达成 | 第112-117页 |
三、民营企业初始合约的基本内容 | 第117-120页 |
第二节 不同形态民营企业的初始产权安排 | 第120-133页 |
一、“乡镇集体企业”的初始产权安排 | 第120-125页 |
二、“戴红帽”式企业的初始产权安排 | 第125-128页 |
三、个私企业的初始产权安排 | 第128-132页 |
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初始产权安排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对民营企业初始产权合约模糊现象的分析 | 第133-143页 |
一、模糊产权的内涵 | 第133-136页 |
二、民营企业初始产权模糊的成因 | 第136-143页 |
第六章 从合理到不合理:对民营企业初始模糊产权绩效的评价 | 第143-162页 |
第一节 民营企业初始模糊产权合理性的解释 | 第143-146页 |
一、在灰市场条件下,模糊产权是一个次优制度安排 | 第143-144页 |
二、模糊产权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 第144-145页 |
三、模糊产权更有利于市场扩张和合作和扩展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民营企业产权合约模糊程度的差异原因:基于苏南、温州与西部三个地区实证的比较 | 第146-150页 |
一、“苏南模式”下民营企业的产权合约特点 | 第147-148页 |
二、“温州模式”下民营企业的产权合约特点 | 第148-149页 |
三、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产权合约特点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民营企业初始产权合约失范的原因 | 第150-154页 |
一、中国民营企业产权的合约化进程回顾 | 第151页 |
二、中国民营企业初始产权合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154页 |
第四节 模糊产权对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 第154-162页 |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 | 第154-155页 |
二、模糊产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 第155-162页 |
第七章 两个浙江民营企业的案例 | 第162-175页 |
第一节 浙江正泰集团—温州模式下家族企业的一个典型 | 第162-169页 |
一、正泰集团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2-163页 |
二、正泰扩张过程中的产权改造 | 第163-168页 |
三、对正泰集团案例的分析 | 第168-169页 |
第二节 浙江横店集团——一个独立于行政权利控制之外的社团所有制企业的典型 | 第169-175页 |
一、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9-172页 |
二、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 | 第172-175页 |
第八章 中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构 | 第175-189页 |
第一节 民营企业产权制度重构的前提 | 第175-177页 |
一、剩余控制权的转移 | 第175-176页 |
二、剩余索取权的让渡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美、日家族企业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177-181页 |
一、美国家族企业制度的演变 | 第177-178页 |
二、日本家族企业制度的变革 | 第178-179页 |
三、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79-181页 |
第三节 民营企业产权制度重构的基本思路 | 第181-184页 |
一、制度环境与产权改革 | 第181-183页 |
二、利益相关者与产权改革 | 第183-184页 |
第四节 中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重构的目标模式 | 第184-189页 |
一、产权界定的明晰化 | 第184页 |
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 第184-186页 |
三、治理结构的改造与完善 | 第186-189页 |
结语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