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11页 |
引言: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理论解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影响因素 | 第15-29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 第16-22页 |
(一) 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 | 第16-17页 |
(二) 心理发展阶段论 | 第17-18页 |
(三) 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 | 第18-19页 |
(四) 综合阶段论 | 第19-20页 |
(五)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 第20-22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一) 影响教师“专业学习”质量的因素 | 第22-23页 |
(二) “互动过程”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 第23页 |
(三) 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四、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一)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 第24-25页 |
(二) 幼儿园男教师所处的生态系统 | 第25-26页 |
(三) 性别文化与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29-39页 |
一、研究的问题 | 第2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30-33页 |
(一) 什么是叙事研究 | 第30-31页 |
(二) 选择叙事研究方法的理由 | 第31-33页 |
(三) 获取资料的方式 | 第33页 |
(四)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第33页 |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3-35页 |
(一) 选择D幼儿园的理由:男教师的培养历程 | 第33-34页 |
(二) 选择Z老师为个案的理由 | 第34-35页 |
五、研究的过程 | 第35-38页 |
(一) 资料的收集过程 | 第35-36页 |
(二)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36-37页 |
(三) 资料的验证 | 第37页 |
(四) 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 第37-38页 |
六、论文思路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准备与入职:三种角色的转变 | 第39-52页 |
一、职前准备的大学时代 | 第39-43页 |
(一) “每次进教室,我都不知道该坐在哪” | 第40页 |
(二) “稀里糊涂做了学生会主席,却让我受益良多” | 第40-41页 |
(三) “我无法容忍缺乏责任感的队伍” | 第41页 |
(四) “那些比较一般的幼儿园都不想也不敢要我” | 第41-43页 |
二、“没有历史”的幼儿园 | 第43-46页 |
(一) 幼儿园的发展历程 | 第43-44页 |
(二) 幼儿园近景 | 第44页 |
(三) 幼儿园里的人 | 第44-45页 |
(四) 幼儿园的作息制度 | 第45-46页 |
三、工作之初的骤变与冲突 | 第46-52页 |
(一)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班级里乱得像一锅炸开的粥” | 第47-49页 |
(二) “Z老师打我 | 第49-51页 |
(三) “该粗心的地方我特别细心,该细心的地方又特别粗心”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适应与发展:聚焦成长过程中的难忘事件 | 第52-69页 |
一、无所不在的“公开课” | 第52-60页 |
(一) 第一次公开课:“我紧张得有些语无伦次” | 第53-54页 |
(二) 第一次参加“新苗杯”:“上完课后我觉得很一般结果却拿了一等奖” | 第54-55页 |
(三) 现在的公开课:“有什么突发情况,也能应对了” | 第55-60页 |
二、“做中学”课题组 | 第60-62页 |
三、教研组长:一次“失败”的加速度成长 | 第62-64页 |
四、招聘工作:“园长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 第64-65页 |
五、家长工作:“我一直觉得挺得心应手的” | 第65-69页 |
第五章 “我”的现在:一周职业生活扫描及思考 | 第69-81页 |
一、一周职业生活扫描 | 第69-78页 |
(一) 星期一:公开课归来 | 第69-72页 |
(二) 星期二:补教案与改变活动计划 | 第72-74页 |
(三) 星期三:临时安排的公开课 | 第74-76页 |
(四) 星期四:教研组活动 | 第76页 |
(五) 星期五:圣诞PARTY亲子主题活动 | 第76-78页 |
二、小结与问题思考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101页 |
一、影响 Z老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81-94页 |
(一) 个人发展动力:稳定的专业思想与较强的适应能力 | 第81-84页 |
(二) 幼儿园管理者因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有效的管理方式 | 第84-88页 |
(三) 文化因素:积极的主观感受与良好的合作氛围 | 第88-94页 |
二、促进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 第94-100页 |
(一) 突破男教师自身的发展局限 | 第94-95页 |
(二) 采用“反传统”的培养措施 | 第95-99页 |
(三) 建立有效的男教师培养体系 | 第99-100页 |
三、研究局限与研究建议 | 第100-101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