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理论论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联合度量研究

图表索引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3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3-18页
  一、结构化方法第13-14页
  二、约化方法第14-16页
  三、信货组合模型第16-18页
  四、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关性第18页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18-21页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1页
  二、研究的创新点第21页
 第四节 结构安排第21-23页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独立度量研究第23-47页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第23-27页
  一、风险来源: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第23-26页
  二、风险度量: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第26-27页
 第二节 信用风险因子的度量第27-41页
  一、信用风险敞口第27-29页
  二、违约概率第29-33页
  三、违约损失率第33-38页
  四、其他信用风险因子:债务期限与相关性第38页
  五、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信用风险度量中的主要参数分析第38-41页
 第三节 利率风险度量的VAR体系第41-47页
  一、VaR与 VaR体系第41-43页
  二、后向检验第43-44页
  三、压力测试第44-47页
第三章 信货组合中两组相关性的联合度量研究第47-68页
 第一节 引言第47-48页
 第二节 信货组合的相关性结构综述第48-53页
  一、风险来源及其相关性第48-49页
  二、违约相关性的经验估计方法第49-51页
  三、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相关性的初步分析第51-53页
 第三节 度量违约相关性主流方法的比较与评述第53-57页
  一、因素模型第53-55页
  二、以权益相关度估计资产相关度第55-56页
  三、以Probit模型估计资产相关度第56-57页
 第四节 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相关性的证明第57-63页
  一、风险相关性与经济周期第57-60页
  二、信用价差与无风险利率相关性的经验证据第60-63页
 第五节 联合度量两组相关性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第63-65页
  一、联合度量两组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第63-64页
  二、以经济状态为条件的转移矩阵第64-65页
 第六节 结论与启示第65-68页
第四章 基于结构化方法的风险联合度量研究第68-96页
 第一节 引言第68-71页
  一、本章思路与结构安排第68-69页
  二、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第69-71页
 第二节 结构化联合度量模型第71-80页
  一、模型思路与假设第71-72页
  二、模拟股票的随机收益率第72-74页
  三、从财务杠杆系数到信用等级的映射第74-75页
  四、模拟各行业的违约损失率第75-76页
  五、模拟利率的随机期限结构第76-77页
  六、模拟相关性结构第77-80页
 第三节 联合度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第80-84页
  一、单笔货款的模拟结果分析第80-82页
  二、信货组合的模拟结果分析第82-83页
  三、浮动利息货款联合风险度量的讨论第83-84页
 第四节 模拟转移矩阵与历史转移矩阵第84-89页
  一、模拟转移矩阵与历史转移矩阵的建立第84-88页
  二、模拟转移矩阵与历史转移矩阵的调整规则第88-89页
 第五节 压力测试第89-91页
  一、债项初始评级与相关系数的压力测试第89-90页
  二、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的压力测试第90-91页
 第六节 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第91-96页
  一、对非上市企业的应用第91-93页
  二、无风险利率与股市指数相关性的两种传导渠道第93-96页
第五章 基于约化方法的风险联合度量研究第96-120页
 第一节 引言第96-98页
 第二节 基于强度过程的约化方法第98-103页
  一、违约强度过程第98-99页
  二、基于债项信用等级的约化方法第99-101页
  三、基于期限结构的约化方法第101-102页
  四、考虑突发风险的跳跃-扩散过程第102-103页
 第三节 基于强度过程的两因素联合度量模型第103-105页
  一、模型假设第103-104页
  二、两因素模型第104-105页
 第四节 信用价差与远期利率相关性的求解第105-107页
  一、信用价差与远期利率相关性的推导第105页
  二、信用价差与股市指数相关性的推导第105-107页
 第五节 约化方法在企业债券定价中的应用第107-110页
  一、约化定价模型的基本形式第107-108页
  二、考虑流动性的约化定价模型第108-110页
 第六节 联合风险度量与内部/外部评级方法的比较分析第110-120页
  一、联合风险度量模型与内部评级模型的比较分析第111-113页
  二、内部评级模型的测试及其统计问题第113-116页
  三、内部即期评分与外部跨周期评级的比较分析第116-120页
第六章 结语第120-124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第120-123页
 第二节 本文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英文部分第124-129页
 中文部分第129-131页
 相关网站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的叙事研究
下一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类型及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