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拔桩工作性状的荷载传递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rt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抗拔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抗拔桩基础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3-23页 |
·概述 | 第13-14页 |
·抗拔桩的单桩荷载传递规律和破坏形态 | 第14-17页 |
·抗拔桩与抗压桩荷载传递规律的区别 | 第14-15页 |
·抗拔桩单桩荷载传递规律和破坏形态 | 第15-17页 |
·抗拔桩承载力设计理论研究 | 第17-22页 |
·抗拔桩承载力概述 | 第17页 |
·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7-20页 |
·群桩抗拔力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上拔位移计算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桩基础的荷载传递法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3-32页 |
·概述 | 第23-24页 |
·荷载传递法 | 第24-27页 |
·荷载传递解析法 | 第25-26页 |
·位移协调法 | 第26-27页 |
·几种典型的荷载传递函数 | 第27-31页 |
·Kezdi方法 | 第27-28页 |
·佐滕悟方法 | 第28页 |
·Gardner方法 | 第28-29页 |
·Kraft等方法 | 第29页 |
·Vijayvergiya方法 | 第29页 |
·Heydinger和O’Neill方法 | 第29-30页 |
·软化模型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用荷载传递法分析抗拔桩的性状 | 第32-43页 |
·用荷载传递法研究抗拔桩性状的合理性 | 第32-33页 |
·荷载传递函数的选择 | 第33-34页 |
·荷载传递函数 | 第34-39页 |
·抗拔桩的传递函数 | 第35-38页 |
·抗压桩的传递函数 | 第38-39页 |
·荷载传递法的计算 | 第39-41页 |
·荷载传递法计算程序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参数研究 | 第43-62页 |
·概述 | 第43页 |
·砂性土中抗拔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 第43-57页 |
·荷载—位移特性 | 第44-50页 |
·侧摩阻力发挥规律 | 第50-57页 |
·抗拔桩与抗压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分析比较 | 第57-60页 |
·荷载—位移曲线的比较 | 第57-58页 |
·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的比较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 第62页 |
·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