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7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7-1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本文总体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涉及的核心概念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各区域能源消费状况 | 第17-35页 |
·我国区域开发格局的调整变化 | 第17-18页 |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 | 第18-19页 |
·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成为我国能源消费中心 | 第19-25页 |
·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能源消费现状 | 第22-25页 |
·能源消费中心未来能源供需形势预测 | 第25-33页 |
·能源消费中心未来能源需求量预测 | 第26-29页 |
·能源消费中心未来能源生产量预测 | 第29-32页 |
·能源消费中心未来能源缺口量预测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主要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及其能源资源开发状况 | 第35-45页 |
·当前我国主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 第35页 |
·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基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35-42页 |
·晋陕蒙地区能源资源现状与开发潜力 | 第36-38页 |
·东北地区能源资源现状与开发潜力 | 第38-39页 |
·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现状与开发潜力 | 第39-41页 |
·西南地区能源资源现状与开发潜力 | 第41-42页 |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42-44页 |
·基地能源外输通道运输能力与其资源开发不配套 | 第42-43页 |
·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模式需要转变 | 第43页 |
·需加快建立新的能源生产基地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我国重大能源生产基地建设中的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 第45-56页 |
·当前各主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和运行现状 | 第45-51页 |
·煤炭运输通道运行状况 | 第45-47页 |
·电力输送通道运行状况 | 第47-48页 |
·天然气输送通道运行状况 | 第48-49页 |
·石油输送通道运行状况 | 第49-51页 |
·现有能源输送通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 第51-55页 |
·现有各能源运输通道的局限和不足 | 第51-53页 |
·进一步完善能源输送通道的建议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我国重大能源生产基地具体建设思路和途径 | 第56-69页 |
·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第56页 |
·大型综合性能源生产基地的建设途径 | 第56-63页 |
·建设晋陕蒙地区以煤炭为中心,多种能源共同开发的能源生产基地 | 第57-59页 |
·建设西北以油气资源为核心,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的能源生产基地 | 第59-61页 |
·建设西南以水电、天然气为主,积极利用多种能源的能源生产基地 | 第61-63页 |
·专业型、区域型能源生产基地的建设 | 第63-66页 |
·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建设东北石油生产基地 | 第63-64页 |
·加强河南煤炭资源开发,增强中部能源供给 | 第64页 |
·加强安徽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缓解长三角能源需求压力 | 第64-65页 |
·发挥鲁西南地区煤炭资源优势,增强山东半岛能源自给能力 | 第65页 |
·积极利用河北地区煤炭资源,补充京津地区能源需求 | 第65-66页 |
·加快建设海上油气生产基地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