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概述 | 第9-17页 |
(一) 股东代表诉讼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 股东代表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10-12页 |
(三) 股东代表诉讼的性质 | 第12-14页 |
1、实体规范上的定性分析 | 第12-14页 |
2、程序规范上的定性分析 | 第14页 |
(四) 股东代表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异同 | 第14-17页 |
1、股东代表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 | 第14-15页 |
2、股东代表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联系 | 第15-17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构成 | 第17-32页 |
(一) 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 | 第17-21页 |
1、原告 | 第17-18页 |
2、被告 | 第18-19页 |
3、公司的诉讼地位 | 第19-21页 |
(二) 股东代表诉讼的限制条件 | 第21-28页 |
1、原告资格的限制 | 第21-23页 |
2、前置程序的限制 | 第23-25页 |
3、诉讼费用担保的限制 | 第25-27页 |
4、管辖法院的限制 | 第27页 |
5、诉讼时效的限制 | 第27-28页 |
(三) 其他程序问题 | 第28-32页 |
1、诉讼费用的承担 | 第28-30页 |
2、诉讼的调解、撤诉和驳回 | 第30-32页 |
三、股东代表诉讼与我国的公司法实践 | 第32-40页 |
(一)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立法现状 | 第32-35页 |
1、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和分析 | 第32-33页 |
2、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和分析 | 第33页 |
3、学者提出的《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的相关条文和评析 | 第33-34页 |
4、国务院提出的《公司法修改草案》的相关条文和评析 | 第34-35页 |
(二)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司法现状 | 第35-40页 |
1、股东代表诉讼的主要类型 | 第35-38页 |
2、对实务案例的若干分析 | 第38-40页 |
四、如何构建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 第40-46页 |
(一) 构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要坚持的几项原则 | 第40-42页 |
1、充分保障股东行使代表诉讼提起权原则 | 第40页 |
2、尊重公司自治与适当国家强制相结合原则 | 第40-41页 |
3、鼓励代表诉讼与阻却诉讼投机相结合原则 | 第41-42页 |
4、吸收先进经验与兼顾中国国情相结合原则 | 第42页 |
(二) 关于制度设计的几点具体建议 | 第42-46页 |
1、将公司列无为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 第42-43页 |
2、适当减轻原告承担诉讼费用的风险 | 第43-44页 |
3、完善保障股东行使诉权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 第44页 |
4、建立防止滥诉的有效机制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书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