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6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矛盾的需要 | 第11-12页 |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扶贫攻关推进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需要 | 第12-13页 |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研究本身发展的需要 | 第13页 |
·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 | 第13页 |
·研究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问题特别突出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20页 |
·发展历程 | 第14页 |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1-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本研究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23-24页 |
·工作方案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34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8页 |
·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 | 第26-27页 |
·生态环境特点 | 第27-28页 |
·土地资源特征 | 第28-32页 |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 第28-31页 |
·耕地质量差,可耕地严重不足,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 第31页 |
·土壤瘠薄、分布不连续 | 第31-32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 | 第34-37页 |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34页 |
·到达地面的实际太阳辐射的修正 | 第34-35页 |
·光合生产潜力的计算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光温生产潜力计算 | 第37-41页 |
·温度有效系数模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温度有效系数模型参数的修正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水分订正后的生产潜力 | 第41-54页 |
·水分订正系数模型的选择 | 第41-42页 |
·农田系统水分平衡模型分析 | 第42页 |
·自然条件下的水分订正系数 | 第42-52页 |
·FAO 模型修正 | 第42-43页 |
·潜在蒸散量的计算 | 第43-47页 |
·最大蒸散量的计算 | 第47-48页 |
·实际蒸散量的计算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土壤订正后的生产潜力 | 第54-99页 |
·土壤订正系数模型修正思路 | 第54-55页 |
·岩溶石山区土壤资源特征 | 第55-57页 |
·岩溶石山区土壤剖面特征 | 第55-56页 |
·岩溶石山区土壤资源分布特点 | 第56页 |
·岩溶石山区土层的空间组合及其生态功能 | 第56页 |
·岩溶石山区土壤肥力特征 | 第56-57页 |
·岩溶石山区土壤自然条件指标的选取 | 第57-63页 |
·评价因子选择的原则 | 第57-58页 |
·评价因子选择的思路 | 第58-63页 |
·评价因子的经验判断初步筛选 | 第59-62页 |
·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评价因子 | 第62-63页 |
·评价因子的属性 | 第63-64页 |
·数值型评价因子 | 第63-64页 |
·域值型评价因子 | 第64页 |
·语言型评价因子 | 第64页 |
·单项指标评价模型 | 第64-86页 |
·单项指标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4-68页 |
·各评价单元单指标隶属度值的计算 | 第68-70页 |
·岩溶石山区特殊型单因子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70-86页 |
·龙何耕地土壤系统中岩溶水、土壤水、土壤三种载体矿质营养元素单指标评价模型 | 第70-82页 |
·表层岩溶带裂隙指标 | 第82-86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6-88页 |
·土壤订正系数综合模型及计算 | 第88-95页 |
·修正前土壤订正系数计算 | 第88-92页 |
·修正后土壤订正系数的计算 | 第92-95页 |
·土壤订正系数模型的验证 | 第95页 |
·分析与小结 | 第95-9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作者简介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