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岩溶(喀斯特)论文--岩溶的利用论文

岩溶石山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以广西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为例

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6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矛盾的需要第11-12页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扶贫攻关推进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需要第12-13页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研究本身发展的需要第13页
     ·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第13页
     ·研究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问题特别突出第13-14页
   ·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4-20页
     ·发展历程第14页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理论研究第14-16页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计算模型研究现状第16-20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1页
   ·本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1-26页
     ·研究内容第21-22页
     ·本研究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第22-23页
     ·模型的选择第23-24页
     ·工作方案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6-34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26-28页
     ·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第26-27页
     ·生态环境特点第27-28页
   ·土地资源特征第28-32页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第28-31页
     ·耕地质量差,可耕地严重不足,后备耕地资源缺乏第31页
     ·土壤瘠薄、分布不连续第31-32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32-34页
第三章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第34-37页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模型的选择第34页
   ·到达地面的实际太阳辐射的修正第34-35页
   ·光合生产潜力的计算第35-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光温生产潜力计算第37-41页
   ·温度有效系数模型的选择第37-38页
   ·温度有效系数模型参数的修正第38-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水分订正后的生产潜力第41-54页
   ·水分订正系数模型的选择第41-42页
   ·农田系统水分平衡模型分析第42页
   ·自然条件下的水分订正系数第42-52页
     ·FAO 模型修正第42-43页
     ·潜在蒸散量的计算第43-47页
     ·最大蒸散量的计算第47-48页
     ·实际蒸散量的计算第48-52页
   ·小结第52-54页
第六章 土壤订正后的生产潜力第54-99页
   ·土壤订正系数模型修正思路第54-55页
   ·岩溶石山区土壤资源特征第55-57页
     ·岩溶石山区土壤剖面特征第55-56页
     ·岩溶石山区土壤资源分布特点第56页
     ·岩溶石山区土层的空间组合及其生态功能第56页
     ·岩溶石山区土壤肥力特征第56-57页
   ·岩溶石山区土壤自然条件指标的选取第57-63页
     ·评价因子选择的原则第57-58页
     ·评价因子选择的思路第58-63页
       ·评价因子的经验判断初步筛选第59-62页
       ·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评价因子第62-63页
   ·评价因子的属性第63-64页
     ·数值型评价因子第63-64页
     ·域值型评价因子第64页
     ·语言型评价因子第64页
   ·单项指标评价模型第64-86页
     ·单项指标评价模型的建立第64-68页
     ·各评价单元单指标隶属度值的计算第68-70页
     ·岩溶石山区特殊型单因子评价模型的建立第70-86页
       ·龙何耕地土壤系统中岩溶水、土壤水、土壤三种载体矿质营养元素单指标评价模型第70-82页
       ·表层岩溶带裂隙指标第82-86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6-88页
   ·土壤订正系数综合模型及计算第88-95页
     ·修正前土壤订正系数计算第88-92页
     ·修正后土壤订正系数的计算第92-95页
   ·土壤订正系数模型的验证第95页
   ·分析与小结第95-99页
第七章 结论第99-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作者简介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PV16之E2蛋白CTL表位的设计及其功能研究
下一篇:金融控股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