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4页 |
| 一、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基本理论 | 第14-26页 |
| (一) 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概论 | 第14-19页 |
| 1、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界定 | 第14-15页 |
| 2、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内容 | 第15-16页 |
| 3、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 4、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功能 | 第17-19页 |
| (二) 研究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基本依据 | 第19-24页 |
| 1、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 2、历史依据 | 第21-22页 |
| 3、现实依据 | 第22-24页 |
| (三) 研究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意义 | 第24-26页 |
| 1、研究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 2、研究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 二、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 第26-33页 |
| (一) 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可能性 | 第27-29页 |
| 1、公民道德与制度规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共同的基础 | 第27-28页 |
| 2、公民道德与制度规范在内容上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 第28页 |
| 3、公民道德与制度规范的内在精神具有同构性 | 第28-29页 |
| 4、公民道德与制度规范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 | 第29页 |
| 5、公民道德与制度规范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依赖 | 第29页 |
| (二) 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可行性 | 第29-33页 |
| 1、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是弥补当前公民道德教化的局限性的主要途径 | 第30-31页 |
| 2、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是保证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效性的主要渠道 | 第31-32页 |
| 3、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是个体道德实践必须依靠的行为模式 | 第32-33页 |
| 三、我国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存在的缺陷 | 第33-37页 |
| (一) 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缺乏专门性规定 | 第34-35页 |
| 1、缺乏对具体的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专门性规定 | 第34页 |
| 2、缺乏专门性的机构来实施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 | 第34-35页 |
| (二) 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不够具体化 | 第35-36页 |
| 1、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 第35页 |
| 2、对道德失范行为和违法行为的惩罚性规定的力度不够 | 第35-36页 |
| 3、对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执行不够严格 | 第36页 |
| (三) 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 第36页 |
| (四) 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还存在某些“真空地带” | 第36-37页 |
| 四、建立我国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体系之构想 | 第37-55页 |
| (一) 明确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基本原则 | 第38-44页 |
| 1、从价值观角度出发,应具有一些普遍的基本价值原则 | 第38-42页 |
| 2、从公民道德的时代特征角度出发必须坚持我国所特有的一些基本原则 | 第42-44页 |
| (二) 构建具体的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 | 第44-48页 |
| 1、具体的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44-46页 |
| 2、具体的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主要内容 | 第46-48页 |
| (三) 健全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的保障机制 | 第48-55页 |
| 1、领导机制 | 第49页 |
| 2、舆论宣传机制 | 第49-50页 |
| 3、教育机制 | 第50-51页 |
| 4、制度结构相互制衡机制 | 第51页 |
| 5、社会赏罚机制 | 第51-52页 |
| 6、经费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 7、社会监督机制 | 第53-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注释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