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一.教材分析概述 | 第11-14页 |
1.1 物理教材分析的意义 | 第11页 |
1.2 教材分析研究的依据 | 第11-12页 |
1.3 教材分析的类型 | 第12-14页 |
二.1978年以来,我国高中物理大纲和教材的演变 | 第14-21页 |
2.1 拨乱反正阶段(1978-1986年) | 第15-16页 |
2.2 素质教育阶段(1986年—) | 第16-17页 |
2.3 1997年“两省一市”方案进入实验阶段 | 第17-21页 |
2.3.1 “两省一市”方案开始试验阶段 | 第17页 |
2.3.2 扩大试验范围,进入修订阶段 | 第17-18页 |
2.3.3 再次修订,全面推行阶段 | 第18页 |
2.3.4 “两省一市”课程方案实施阶段三套教材比较 | 第18-20页 |
2.3.5 “两省一市”课程方案的意义和局限性 | 第20-21页 |
三.人教版2002年大纲教材与1990年大纲教材比较 | 第21-27页 |
3.1 版面形式比较 | 第21-22页 |
3.2 栏目上比较 | 第22-23页 |
3.3 教材体系比较 | 第23-26页 |
3.4 教材的内容比较 | 第26-27页 |
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研究 | 第27-46页 |
4.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 | 第27-29页 |
4.2 物理课程标准与2002年教学大纲的区别 | 第29-32页 |
4.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分析研究 | 第32-46页 |
4.3.1 教材的结构特点 | 第33-38页 |
4.3.2 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38-44页 |
4.3.3 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特点 | 第44-46页 |
五.应对新课标教材的思考 | 第46-53页 |
5.1 新教材对教师的挑战 | 第46-48页 |
5.1.1 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挑战 | 第47页 |
5.1.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面临挑战 | 第47页 |
5.1.3 教学方式面临挑战 | 第47页 |
5.1.4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面临挑战 | 第47-48页 |
5.1.5 科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面临挑战 | 第48页 |
5.2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标教材的挑战和机遇 | 第48-53页 |
5.2.1 提高认识 投身实践 | 第48-49页 |
5.2.2 学习充电 提高素质 | 第49-50页 |
5.2.3 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 第50页 |
5.2.4 努力开展科学探究教与学的实践 | 第50-52页 |
5.2.5 加强交流与反思,不断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注释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授权声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