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Synopsis | 第3-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相关概念 | 第8-10页 |
·城镇 | 第8页 |
·城镇体系 | 第8-9页 |
·城镇体系的组成要素及特性 | 第9-10页 |
·城镇体系规划 | 第10页 |
·国内外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及进展 | 第10-12页 |
·国内 | 第10-11页 |
·国外 | 第11-12页 |
·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理念 | 第12-13页 |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的弹性规划 | 第12页 |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 第12页 |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促进城乡一体化综合目标型规划 | 第12页 |
·树立开放的竞争观念,融入世界城镇体系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 第13-14页 |
·区域总人口预测 | 第13-14页 |
·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 第14页 |
·城市化水平预测 | 第14页 |
·城镇体系结构 | 第14-18页 |
·等级规模结构 | 第14-15页 |
·地域空间结构 | 第15-17页 |
·职能类型结构 | 第17-18页 |
·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探讨 | 第19-30页 |
·系统论 | 第19-20页 |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3-24页 |
·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 | 第24-26页 |
·集聚是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 | 第24页 |
·内推是城镇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24-25页 |
·外拉是城镇体系发展深化的关键 | 第25页 |
·创新是城镇体系发展的活力所在 | 第25-26页 |
·城镇体系发展的战略模式 | 第26-30页 |
·增长极模式 | 第26-27页 |
·点—轴发展模式 | 第27-28页 |
·梯度推移模式 | 第28-29页 |
·网络化发展模式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研究 | 第30-41页 |
·以区域为基础的规划方法 | 第30-31页 |
·城镇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区域是城镇体系发展和规划的基础 | 第31页 |
·GIS在规划中的应用 | 第31-37页 |
·GIS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情况 | 第32页 |
·GIS在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 第32-37页 |
·数理统计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 第38页 |
·城镇职能类型划分 | 第38-39页 |
·中心镇的选择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福建省南平市城镇体系规划的实证研究 | 第41-77页 |
·市域城镇体系的演化 | 第41-43页 |
·历史演进 | 第41-42页 |
·闽北城镇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42-43页 |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支撑条件现状分析 | 第43-64页 |
·区位条件 | 第43-44页 |
·自然环境 | 第44-45页 |
·人文环境 | 第45-47页 |
·旅游资源 | 第47-48页 |
·区域经济 | 第48-57页 |
·城镇体系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57-62页 |
·市域各级城镇综合实力评价 | 第62-64页 |
·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 第64-66页 |
·总人口预测 | 第64-65页 |
·城市化水平预测 | 第65-66页 |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机制探讨 | 第66-68页 |
·集聚 | 第66-67页 |
·内推 | 第67页 |
·外拉 | 第67-68页 |
·创新 | 第68页 |
·市域城镇体系构建设想 | 第68-76页 |
·城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68-69页 |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 第69-74页 |
·城镇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74-76页 |
·实例评价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8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前景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