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 第1-4页 |
论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绪论 荀子:另一种选择及其可能性 | 第17-3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17-28页 |
一、“否定”思潮的理路与教训 | 第18-21页 |
二、“融合”思潮的进路与启示 | 第21-22页 |
三、牟宗三的总结、突破及所面临的难题 | 第22-28页 |
第二节 荀子何以可能 | 第28-36页 |
一、解释方法的选择 | 第29-32页 |
二、如何认识荀子思想及其意义 | 第32-3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层次之别与民主政道的实质 | 第36-67页 |
第一节 民主政道的前提与基础 | 第36-48页 |
一、世俗化浪潮:民主政道诞生的氛围 | 第36-38页 |
二、民主政道的人学基础 | 第38-45页 |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现代民主政道的方法论基础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时间视域下的人的多重内涵透视 | 第48-58页 |
一、两种时间视域 | 第49-52页 |
二、自我的多层内涵 | 第52-58页 |
第三节 自由与权利的层次辨析 | 第58-67页 |
一、自由的敞开与权利的延异 | 第58-62页 |
二、民主政道主体的人的时间归属 | 第62-64页 |
三、问题的层次辨析及对荀子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64-67页 |
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多元性与矛盾性 | 第67-87页 |
第一节 解蔽方法及其意义 | 第68-73页 |
一、解蔽方法的涵义 | 第68-70页 |
二、解蔽方法的意义分析 | 第70-73页 |
第二节 对各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 第73-80页 |
一、道家思想的反向促动 | 第74-76页 |
二、对墨家求实精神和方法论的吸收 | 第76-78页 |
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借鉴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 第80-83页 |
一、荀子思想的性质判别 | 第80-82页 |
二、对儒家文化的发展 | 第82-83页 |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及其积极意义 | 第83-87页 |
一、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 | 第83-85页 |
二、荀子思想中矛盾的层次及积极意义 | 第85-87页 |
第三章 “明分”方法论 | 第87-102页 |
第一节 “分”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 第87-91页 |
一、“分”的多层面涵义 | 第88-89页 |
二、具有互释意义的其他概念 | 第89-90页 |
三、各层次涵义构成的整体:明分方法论 | 第90-91页 |
第二节 明分的脉络 | 第91-95页 |
一、明分方法论的普遍意义 | 第91-92页 |
二、对人的分析 | 第92-95页 |
第三节 明分精神的深层体现 | 第95-98页 |
一、对确定性的追求 | 第95-96页 |
二、以逻辑求明晰 | 第96-97页 |
三、概念分析的实质 | 第97-98页 |
第四节 明分方法与儒家文化的另一层面内涵与趋势 | 第98-102页 |
一、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 | 第98-99页 |
二、明分方法对于儒家文化的意义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天与人的由分而合 | 第102-118页 |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天人之合 | 第102-104页 |
一、天人之分的涵义 | 第102-103页 |
二、天人之合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天人关系的深层意蕴 | 第104-108页 |
一、至上而超越之天及其创始和奠基作用 | 第104-106页 |
二、形而下之天与人的能动作用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天道与人道 | 第108-111页 |
一、道的两重性 | 第109-110页 |
二、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 第110-111页 |
第四节 “从道不从君”: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义 | 第111-118页 |
一、对儒家天人关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111-114页 |
二、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 | 第114-118页 |
第五章 对人的分析的政治哲学意义 | 第118-137页 |
第一节 与群相对的个人观念萌芽 | 第118-125页 |
一、“个人”之争的核心 | 第118-119页 |
二、“群”的涵义 | 第119-120页 |
三、“一而成群”的“个人” | 第120-122页 |
四、人与群相分相对的意义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人与角色之分 | 第125-130页 |
一、从社群主义的批评看民主政道的个人之特质 | 第125-127页 |
二、性同而“积”异:先于欲望、目的的人 | 第127-130页 |
第三节 分析之下的人的实质 | 第130-133页 |
一、分析之下的空间化的人 | 第130-132页 |
二、荀子的人的概念的两面性 | 第132-133页 |
第四节 由分而外的趋向 | 第133-137页 |
一、由分而外趋向的形成 | 第133-135页 |
二、明分方法与制度的设计建构 | 第135-137页 |
第六章 立足当前的人性论 | 第137-161页 |
第一节 “性”的涵义的多重性 | 第137-140页 |
一、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各种表述 | 第138-139页 |
二、人的本质特征与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性恶论的实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 第140-146页 |
一、人的自然本性的内涵与特征 | 第141-142页 |
二、对人的本性欲求的正视与肯定 | 第142-146页 |
第三节 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比较 | 第146-152页 |
一、朝向将来:孟王人性论的实质 | 第146-149页 |
二、立足当前:荀子人性论的真正特征 | 第149-152页 |
第四节 两种人性论对于民主政道的不同意蕴 | 第152-161页 |
一、自然本性的正当性与权利的内涵 | 第152-156页 |
二、孟王人性论理路的负面效应 | 第156-161页 |
第七章 礼义之本质 | 第161-185页 |
第一节 礼的功利性解释 | 第162-169页 |
一、礼的人性之源 | 第162-163页 |
二、“养生安乐,莫大乎礼义”:礼的工具性 | 第163-165页 |
三、功利性解释的意义 | 第165-169页 |
第二节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 第169-174页 |
一、明分的涵义 | 第169-171页 |
二、兼足天下,为利而分 | 第171-173页 |
三、“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第173-174页 |
第三节 从分界到权利:明分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174-179页 |
一、权利与平等的优先性之辨 | 第175-176页 |
二、明分之道与权利的相通之处 | 第176-179页 |
第四节 礼法之辨 | 第179-185页 |
一、由礼而政与由礼而法 | 第179-180页 |
二、礼义外化的效应分析 | 第180-185页 |
第八章 荀子思想的历史文化效应 | 第185-207页 |
第一节 荀子与理学:被排斥之下的内在影响 | 第186-191页 |
一、理学家们的批评 | 第186-187页 |
二、批评之下的借鉴与吸收 | 第187-191页 |
第二节 对明清启蒙思潮的积极影响 | 第191-197页 |
一、影响之一:强烈的现实感和功利意识 | 第192-193页 |
二、影响之二: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利益的肯定 | 第193页 |
三、关于荀子对戴震影响的个案分析 | 第193-197页 |
第三节 近代思潮与荀子:批判背后的继承与弘扬 | 第197-201页 |
一、由比较而肯定:康有为对荀子的继承 | 第197-199页 |
二、谭嗣同的矛盾效应 | 第199-201页 |
第四节 现在思潮对荀子的批判:启示与教训 | 第201-207页 |
一、荀子思想矛盾性的必然结果 | 第201页 |
二、“新青年”们批判的核心 | 第201-203页 |
三、现代新儒家批判的焦点 | 第203页 |
四、批判背后的启示与教训 | 第203-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5页 |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