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0 引言 | 第9-11页 |
0.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0.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0.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 我国房地产市场概况及发展前景 | 第11-22页 |
1.1 房地产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3页 |
1.1.1 房地产市场的内涵界定 | 第11-12页 |
1.1.2 房地产市场的特征 | 第12-13页 |
1.2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3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 | 第16-18页 |
1.5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2页 |
2 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分析 | 第22-31页 |
2.1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2.1.1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1.2 微观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2.1.3 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4-25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的形式 | 第25页 |
2.3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第25-28页 |
2.3.1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 第26-27页 |
2.3.2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 第27-28页 |
2.4 信息传递 | 第28-31页 |
2.4.1 市场信号 | 第28-29页 |
2.4.2 激励机制设计 | 第29-31页 |
3 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研究 | 第31-48页 |
3.1 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类型 | 第31-33页 |
3.1.1 权属关系信息不对称 | 第31-32页 |
3.1.2 价格信息不对称 | 第32页 |
3.1.3 质量信息不对称 | 第32-33页 |
3.2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 第33-34页 |
3.2.1 信息的稀缺性 | 第33页 |
3.2.2 信息搜寻的机会成本高 | 第33页 |
3.2.3 制定合同的意外成本高 | 第33页 |
3.2.4 合同执行的法律成本很高 | 第33-34页 |
3.2.5 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 | 第34页 |
3.3 房地产信息不对称的各级市场分析 | 第34-36页 |
3.3.1 房地产一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34-35页 |
3.3.2 房地产二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35-36页 |
3.3.3 房地产三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 第36页 |
3.4 房地产业的主客体及环境分析 | 第36-39页 |
3.4.1 开发商的信息优势及行为分析 | 第36-37页 |
3.4.2 消费者的信息劣势及行为分析 | 第37-38页 |
3.4.3 市场环境分析 | 第38-39页 |
3.5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后果 | 第39-42页 |
3.5.1 房地产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 第39-40页 |
3.5.2 房地产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 第40-41页 |
3.5.3 小结 | 第41-42页 |
3.6 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对策研究 | 第42-48页 |
3.6.1 开发商的品牌经营 | 第42-43页 |
3.6.2 购房者自身利益的保护 | 第43页 |
3.6.3 中介作用的发挥 | 第43-44页 |
3.16.4 政府对信息不对称的规制 | 第44-48页 |
4 网络对房地产信息不对称的改善 | 第48-53页 |
4.1 网络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1 网络加速了房地产业技术的进步 | 第48页 |
4.1.2 网络引发了房地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 第48-49页 |
4.1.3 网络促使房地产市场机制的完善 | 第49页 |
4.2 网络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 | 第49-50页 |
4.3 网络改善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 第50-52页 |
4.3.1 信息搜寻机制 | 第50-51页 |
4.3.2 规范销售市场 | 第51页 |
4.3.3 建立社会信用评价机制 | 第51-52页 |
4.3.4 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率 | 第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5 案例: 上海房地产网上交易备案系统 | 第53-61页 |
5.1 背景分析 | 第53页 |
5.2 上海房地产网上交易备案系统概述 | 第53-58页 |
5.2.1 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案 | 第54-57页 |
5.2.2 系统主要功能 | 第57-58页 |
5.2.3 系统的特点 | 第58页 |
5.3 网上备案系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启示与借鉴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6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