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8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 第8-9页 |
第2章 金融功能观 | 第9-16页 |
2.1 金融功能观的产生 | 第9-10页 |
2.2 金融功能观基本理论 | 第10-12页 |
2.2.1 金融支付和清算功能 | 第10-11页 |
2.2.2 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 | 第11页 |
2.2.3 转移资源的功能 | 第11页 |
2.2.4 管理风险的功能 | 第11-12页 |
2.2.5 提供信息的功能 | 第12页 |
2.2.6 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 | 第12页 |
2.3 金融中介的功能 | 第12-14页 |
2.3.1 支付功能 | 第13页 |
2.3.2 信用创造功能 | 第13页 |
2.3.3 时态中介功能 | 第13页 |
2.3.4 信息生产功能 | 第13-14页 |
2.3.5 监控和激励功能 | 第14页 |
2.3.6 风险管理功能 | 第14页 |
2.4 金融功能观的新发展 | 第14-16页 |
第3章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功能比较分析 | 第16-25页 |
3.1 两种经营制度的演变 | 第16-19页 |
3.2 两种经营模式的金融功能比较 | 第19-23页 |
3.2.1 两种经营模式的信息功能比较分析 | 第19-21页 |
3.2.2 两种经营模式的风险管理功能分析 | 第21-23页 |
3.3 金融功能要求的必然趋势——混业经营取代分业经营 | 第23-25页 |
3.3.1 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要求混业经营 | 第23页 |
3.3.2 竞争的加剧要求混业经营 | 第23-24页 |
3.3.3 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混业经营发展 | 第24-25页 |
第4章 我国现行银行经营体制的基本分析 | 第25-32页 |
4.1 我国银行业体制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4.1.1 1979年以前的“大一统”银行体制时期 | 第25页 |
4.1.2 1979年后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制时期 | 第25-26页 |
4.1.3 中国的分业银行制度的正式形成 | 第26页 |
4.1.4 中国实行分业银行制度的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4.2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功能分析 | 第27-32页 |
4.2.1 资金流通功能低下,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 第27-28页 |
4.2.2 风险管理能力低下 | 第28-29页 |
4.2.3 盈利能力低下 | 第29页 |
4.2.4 分业经营的其他问题 | 第29-32页 |
第5章 建立我国的混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思考 | 第32-39页 |
5.1 我国银行业选择混业经营模式的动因分析 | 第32-34页 |
5.1.1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 第32-33页 |
5.1.2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 第33-34页 |
5.2 我国建立混业银行经营的模式选择 | 第34-37页 |
5.2.1 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三种路径 | 第34-36页 |
5.2.2 金融控股公式是适合我国的混业经营模式 | 第36-37页 |
5.3 我国实行混业经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 第37-39页 |
5.3.1 混业经营的风险防范 | 第37页 |
5.3.2 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能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