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展简史 | 第12-13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结构 | 第13-16页 |
1.2.1 有机发光材料 | 第13-15页 |
1.2.2 有机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 第15-16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16-22页 |
1.3.1 载流子注入 | 第17-19页 |
1.3.1.1 有机半导体能带模型 | 第17-18页 |
1.3.1.2 载流子注入机理 | 第18-19页 |
1.3.2 载流子传输 | 第19-20页 |
1.3.3 双分子复合 | 第20-21页 |
1.3.4 激子的形成及辐射衰减 | 第21-22页 |
1.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 第22-23页 |
1.4.1 小分子材料器件的制备 | 第23页 |
1.4.2 聚合物器件的制备 | 第23页 |
1.5 优势与挑战 | 第23-24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第2章 单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注入和复合 | 第26-33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理论模型 | 第26-28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8-32页 |
2.3.1 金属/有机物界面势垒对注入效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离化距离对复合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几种典型器件的注入效率、复合效率和EL效率 | 第30-32页 |
2.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3章 单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输运特性 | 第33-38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模型及公式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3.3.1 器件中载流子的浓度,电场,电流 | 第34-35页 |
3.3.2 器件的输运性质 | 第35-37页 |
3.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4章 电场对单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复合发光的影响 | 第38-44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理论模型 | 第38-40页 |
4.3 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40-43页 |
4.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5章 功能层厚度和载流子迁移率对双层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44-51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理论模型 | 第44-4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5.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6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复合效率和复合区域 | 第51-64页 |
6.1 引言 | 第51页 |
6.2 单层有机发光器件的复合区域和外量子效率 | 第51-55页 |
6.2.1 理论模型 | 第51-52页 |
6.2.2 结果和讨论 | 第52-54页 |
6.2.2.1 外加电压和器件厚度对复合区域宽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6.2.2.2 外加电压和器件厚度对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 第53页 |
6.2.2.3 环境温度对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6.2.3 结论 | 第54-55页 |
6.3 双层有机发光器件的复合效率和复合区域 | 第55-62页 |
6.3.1 理论模型 | 第55-57页 |
6.3.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6.3.2.1 双层OLEDs的复合效率 | 第57-60页 |
6.3.2.2 双层OLEDs的复合区域宽度 | 第60-62页 |
6.3.3 结论 | 第6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