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 第1-11页 |
0.1 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0.1.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与研究背景 | 第7-8页 |
0.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0.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体系安排 | 第9-11页 |
1 可转换债券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1 国外可转换债券市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可转换债券市场 | 第12-13页 |
2 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述评 | 第13-18页 |
2.1 国外理论发展 | 第13-16页 |
2.1.1 结构法单因素模型 | 第13页 |
2.1.2 结构法双因素模型 | 第13-14页 |
2.1.3 简化法单因素模型 | 第14-15页 |
2.1.4 简化法双因素模型 | 第15-16页 |
2.1.5 简化法三因素模型 | 第16页 |
2.2 国内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 | 第16-17页 |
2.3 选择简化法作为基本分析模型 | 第17-18页 |
3 期权定价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3.1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理论 | 第18-20页 |
3.2 衍生证券定价的数值方法 | 第20-21页 |
4 可转换债券条款构成及对价值的影响 | 第21-27页 |
4.1 可转换债券的条款构成分析 | 第21-24页 |
4.1.1 债券基本条款 | 第21-22页 |
4.1.2 债券转换条款 | 第22页 |
4.1.3 债券赎回条款 | 第22-23页 |
4.1.4 债券回售条款 | 第23页 |
4.1.5 向下修正条款 | 第23-24页 |
4.2 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4.2.1 纯债券价值 | 第24页 |
4.2.2 转换期权价值 | 第24-25页 |
4.3 中国证券市场及可转换债券的特殊性分析 | 第25-27页 |
5 期权定价公式在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中的应用与启示 | 第27-32页 |
5.1 运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可能性 | 第27-29页 |
5.2 无风险利率的估计 | 第29页 |
5.3 引入信用风险 | 第29-30页 |
5.4 股价波动率的估计 | 第30页 |
5.5 小结 | 第30-32页 |
6 中国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实证分析 | 第32-42页 |
6.1 可转换债券样本的选取 | 第32-33页 |
6.2 燕京转债价值分析 | 第33-35页 |
6.3 邯钢转债价值分析 | 第35-37页 |
6.4 营港转债价值分析 | 第37-39页 |
6.5 招行转债价值分析 | 第39-41页 |
6.6 小结 | 第41-42页 |
7 中国可转换债券价值的模型构建-对传统模型的修正 | 第42-48页 |
7.1 对传统估值观点的修正 | 第42-43页 |
7.2 燕京转债修正模型 | 第43-44页 |
7.3 邯钢转债修正模型 | 第44-45页 |
7.4 营港转债修正模型 | 第45-46页 |
7.5 招行转债修正模型 | 第46-47页 |
7.6 小结 | 第47-48页 |
8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1 2004年中国新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 | 第51-55页 |
附录2 股价波动率计算程序 | 第55-56页 |
附录3 可转换债券的传统模型理论价值计算程序 | 第56-58页 |
附录4 可转换债券的修正模型计算程序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