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
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藏原羚研究概述 | 第19-28页 |
·藏原羚的形态与分类 | 第19-20页 |
·藏原羚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 第20-24页 |
·藏原羚的食性和取食行为 | 第24-25页 |
·藏原羚的集群与迁移行为 | 第25页 |
·藏原羚的繁殖行为 | 第25-26页 |
·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行为 | 第26页 |
·保护生物学 | 第26-28页 |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 第28-29页 |
·藏原羚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石渠县藏原羚种群的分布特征及适应性 | 第31-39页 |
·研究地点及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研究地点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35页 |
·野生种群分布状况 | 第33-34页 |
·石渠县现存野生种群数量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9页 |
第三章 野生藏原羚社群结构及适应性 | 第39-56页 |
·夏季集群特征 | 第39-46页 |
·研究地点及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春秋季集群特征 | 第46-50页 |
·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野生藏原羚的迁移行为 | 第50-54页 |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个体数变化 | 第51页 |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集群数变化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不同季节集群差异比较 | 第54-56页 |
·集群大小分析 | 第54-55页 |
·集群大小的季节差异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野生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行为及适应性 | 第56-75页 |
·夏季藏原羚的栖息地选择 | 第57-64页 |
·研究地点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结果 | 第59-63页 |
·讨论 | 第63-64页 |
·秋季藏原羚的栖息地选择 | 第64-69页 |
·方法 | 第64页 |
·结果 | 第64-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春季藏原羚的取食地和卧息地差异比较 | 第69-75页 |
·方法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1页 |
·讨论 | 第71-75页 |
第五章 野生藏原羚昼间活动规律与适应性 | 第75-96页 |
·夏季昼间活动规律 | 第75-82页 |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76-77页 |
·结果 | 第77-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秋季昼间活动规律 | 第82-88页 |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82页 |
·结果 | 第82-86页 |
·讨论 | 第86-88页 |
·春季昼间活动规律 | 第88-93页 |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88页 |
·结果 | 第88-91页 |
·讨论 | 第91-93页 |
·不同季节的比较 | 第93-96页 |
·不同季节藏原羚活动节律的差异 | 第93页 |
·不同集群类型藏原羚活动节律的差异 | 第93-96页 |
第六章 野生藏原羚的生存危机和保护管理建议 | 第96-107页 |
·野生藏原羚的生存危机 | 第96-98页 |
·人口压力 | 第96-97页 |
·偷猎 | 第97-98页 |
·野生藏原羚的保护和管理 | 第98-99页 |
·集合种群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99-105页 |
·集合种群的概念与应用 | 第99-101页 |
·野生藏原羚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 第101-105页 |
·结束语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1页 |
附录 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文章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