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颈双缘姬蜂调控寄主小菜蛾的生理机制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13页
前言第13-15页
第Ⅰ部分 文献综述第15-32页
 第一章 寄生蜂毒液对寄主的生理调控第16-32页
  1 寄主昆虫对寄生蜂的免疫反应第16-21页
   1.1 包囊作用第16-19页
    1.1.1 参与包囊的血细胞类型第17页
    1.1.2 血细胞对异物的识别第17页
    1.1.3 包囊形成过程中的血细胞相互粘附第17-19页
    1.1.4 包囊内含物的致死机制第19页
   1.2 酚氧化酶的激活第19-21页
    1.2.1 酚氧化酶激活的途径第19-20页
    1.2.2 酚氧化酶激活中的辅助因子第20-21页
  2 毒液抑制寄主昆虫免疫的机制第21-24页
   2.1 毒液引起寄主血细胞的变化第21-23页
   2.3 毒液对寄主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第23页
   2.4 毒液降低寄主对其它病原菌的敏感性第23页
   2.5 毒液的抗菌活性第23-24页
  3 毒液对寄主发育及内分泌的影响第24-28页
   3.1 毒液对寄主发育的影响第24页
   3.2 毒液对寄主激素的调控第24-27页
   3.3 寄生对寄主神经激素释放及处理的作用第27-28页
  4 毒液及寄生引起寄主代谢及体液营养成份的变化第28-29页
  5 毒液对寄主生殖系统的影响第29页
  6 毒液对寄主神经系统的影响第29-30页
  7 寄生蜂毒液研究意义及展望第30-32页
第Ⅱ部分 研究内容第32-104页
 第一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第33-40页
  1 养虫设备第33页
   1.1 全自动人工气候室第33页
   1.2 全自动人工气候箱第33页
   1.3 养虫笼第33页
   1.4 产卵笼第33页
   1.5 保蜂及寄生盒第33页
  2 供试材料第33-34页
   2.1 供试蔬菜第33页
   2.2 供试昆虫第33-34页
    2.2.1 小菜蛾第33-34页
    2.2.2 颈双缘姬蜂第34页
    2.2.3 单头寄生第34页
  3 实验仪器及软件系统第34-35页
   3.1 实验仪器第34-35页
   3.2 软件系统第35页
  4 试验试剂及配制第35-36页
  5 实验方法第36-40页
   5.1 糖蛋白染色程序第36-37页
    5.1.1 贮存液的准备第36页
    5.1.2 染色程序第36-37页
   5.2 SDS-PAGE电泳第37-38页
    5.2.1 储存液第37页
    5.2.2 工作液第37-38页
    5.2.3 分离胶与堆集胶的配制第38页
    5.2.4 电泳及染色第38页
   5.3 Bradford法测蛋白浓度第38-40页
    5.3.1 标准蛋白的溶解第38页
    5.3.2 标准程序第38-39页
    5.3.3 低浓度测定程序第39-40页
 第二章 颈双缘姬蜂雌性生殖系统观察及毒液器官超微结构第40-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1.1 寄生蜂的获得第41页
   1.2 雌性生殖系统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第41页
   1.3 卵巢液流的负电子染色观察第41页
   1.4 用于观察毒液腺结构年龄变化的颈双缘姬蜂的准备第41页
   1.5 透射电镜样品处理第41-42页
   1.6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第42页
  2 结果第42-45页
   2.1 毒液腺和毒液囊的形态第42页
   2.2 毒液腺管和毒液囊的超微结构第42-44页
    2.2.1 毒液腺第43-44页
    2.2.2 毒液囊第44页
   2.3 毒液器官的年龄变化第44-45页
    2.3.1 毒液腺的变化第44-45页
    2.3.2 毒液囊的变化第45页
   2.4 毒液囊表面的结构第45页
   2.5 三种内寄生蜂生殖道的内含物观察第45页
  3 讨论第45-52页
 第三章 颈双缘姬蜂毒液蛋白生化特性及抗菌活性第52-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1.1 寄生蜂毒液的提取第52-53页
   1.2 SDS-PAGE电泳及凝胶图像分析第53页
   1.3 糖蛋白的检测第53页
   1.4 细菌的培养第53页
   1.5 抗细菌分析的平板培养第53页
   1.6 抗细菌分析的液体培养第53页
   1.7 毒液蛋白的浓度分析第53-54页
  2 结果第54-55页
   2.1 毒液蛋白的含量及成份分析第54-55页
   2.2 糖蛋白的检测第55页
   2.3 毒液的抗细菌活性第55页
  3 讨论第55-59页
 第四章 颈双缘姬蜂寄生及假寄生对小菜蛾蛹免疫因子的影响第59-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1.1 假寄生辐射剂量的确定第59-60页
   1.2 寄主蛹血细胞的收集、计数及活性的检测第60页
   1.3 假寄生引起蛹血淋巴对异物包囊能力的影响第60页
   1.4 酚氧化酶活的测定第60页
   1.5 金龟子绿僵菌分生孢子的制备第60页
   1.6 真菌的处理第60-61页
   1.7 数据分析第61页
  2 结果第61-62页
   2.1 不同的辐射剂量对雌蜂卵发育的影响第61页
   2.2 寄生及假寄生对小菜蛾蛹血细胞数量影响第61页
   2.3 寄生对小菜蛾蛹血细胞延展行为的影响第61-62页
   2.4 假寄生引起小菜蛾蛹血淋巴对异物的包囊的影响第62页
   2.5 寄生对小菜蛾蛹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62页
   2.6 假寄生影响小菜蛾蛹对真菌的感染第62页
  3 讨论第62-67页
 第五章 颈双缘姬蜂毒液对小菜蛾幼虫免疫因子的影响第67-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1.1 毒液的提取第67页
   1.2 毒液对离体寄主幼虫血细胞的延展行为及活性的影响第67-68页
   1.3 毒液对离体寄主幼虫血细胞的毒性作用第68页
   1.4 FITC标记的埃希大肠杆菌的制备第68页
   1.5 寄主幼虫血细胞吞噬作用的分析第68-69页
   1.6 寄主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的测定第69页
   1.7 数据分析第69页
  2 结果第69-71页
   2.1 毒液对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形态的影响第69-70页
   2.2 毒液对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延展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第70页
   2.3 毒液对小菜蛾幼虫血细胞的毒性第70页
   2.4 毒液对小菜蛾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70页
   2.5 毒液对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第70-71页
  3 讨论第71-77页
 第六章 颈双缘姬蜂毒液对非适合寄主幼虫免疫因子的影响第77-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1.1 供试昆虫的获得第77页
   1.2 毒液的提取第77页
   1.3 离体幼虫血细胞的延展行为及活性分析第77-78页
   1.4 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的测定第78页
   1.5 数据分析第78页
  2 结果第78-80页
   2.1 毒液对菜粉蝶幼虫血细胞延展和形态的影响第78-79页
   2.2 毒液对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延展和形态的影响第79页
   2.3 毒液对菜粉蝶及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延展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第79页
   2.4 毒液对菜粉蝶及玉米螟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79-80页
  3 讨论第80-86页
 第七章 颈双缘姬蜂寄生及假寄生对小菜蛾蛹营养状态的影响第86-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87页
   1.1 颈双缘姬蜂幼蜂龄期的确定第86页
   1.2 小菜蛾蛹血淋巴及脂肪体的提取第86-87页
   1.3 小菜蛾蛹脂肪体蛋白的提取第87页
   1.4 小菜蛾蛹血淋巴和脂肪体脂类浓度的测定第87页
   1.5 小菜蛾蛹血淋巴和脂肪体蛋白浓度的测定第87页
   1.6 数据的分析第87页
  2 结果第87-91页
   2.1 颈双缘姬蜂幼蜂的龄期第87页
   2.2 小菜蛾蛹脂肪体、血淋巴及幼蜂脂类含量的变化第87-88页
   2.3 小菜蛾蛹脂肪体和血淋巴的蛋白浓度的变化第88-91页
  3 讨论第91-93页
 第八章 颈双缘姬蜂寄生及假寄生对小菜蛾蛹脂肪体组织结构的影响第93-10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4页
   1.1 小菜蛾蛹脂肪体的光学形态观察第93页
   1.2 小菜蛾蛹脂肪体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第93页
   1.3 颈双缘姬蜂毒液透明质酸酶活性的测定第93-94页
   1.4 颈双缘姬蜂毒液磷脂酶A_2(PLA_2)活性测定第94页
   1.5 颈双缘姬蜂毒液磷脂酶B(PLB)活性的测定第94页
   1.6 颈双缘姬蜂毒液磷脂酶C(PLC)的活力测定第94页
   1.7 数据分析第94页
  2 结果第94-96页
   2.1 小菜蛾蛹脂肪体显微形态的变化第94-95页
   2.2 小菜蛾蛹脂肪体半薄切片的结构变化第95页
   2.3 小菜蛾蛹脂肪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第95页
   2.4 颈双缘姬蜂毒液透明质酸酶的活性第95页
   2.5 颈双缘姬蜂毒液PLA_2的活性第95页
   2.6 颈双缘姬蜂毒液PLB的活性第95-96页
   2.7 颈双缘姬蜂毒液PLC的活性第96页
  3 讨论第96-100页
 第九章 颈双缘姬蜂寄生及假寄生对小菜蛾蛹发育及行为的影响第100-10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0-101页
   1.1 寄主发育的观察第100页
   1.2 寄主麻痹的观察第100-101页
   1.3 数据的分析第101页
  2 结果第101-102页
   2.1 寄生及假寄生对寄主发育的影响第101页
   2.2 寄生及假寄生对寄主行为的影响第101-102页
  3 讨论第102-104页
第三部分 总讨论第104-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30页
ABSTRACTS第130-134页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蹄莲、石斛和姜凝集素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下一篇:构建我国地役权制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