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基于网络整定的控制系统中网络诱导延时的分析及解决方法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第一章 概述第18-30页
 1.1 通信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概况第18-19页
 1.2 基于网络整定的控制系统第19-22页
 1.3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5页
  1.3.1 网络诱导延时的测量、分析和建模第23-24页
  1.3.2 网络诱导延时对控制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第24-25页
 3.3 解决方法第25-27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特色第27-28页
 1.5 章节安排第28-30页
第二章 基于网络整定的控制系统第30-38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基于网络整定的控制系统的定义第30-32页
 2.3 基于网络整定的控制系统和传统的网络控制系统之间的比较第32-34页
  2.3.1 控制回路vs.整定回路第33-34页
  2.3.2 专用控制网络vs.公用通信网络第34页
 2.4 远程整定单元的整定算法分类第34-36页
  2.4.1 典型的静态整定算法——误差驱动的PID增益调整算法第35-36页
  2.4.2 典型的动态整定算法——自适应参数辨识(估计)算法第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网络诱导延时分析第38-49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影响网络诱导延时的主要因素第38-42页
  3.2.1 通信设备的通信(网络)协议第39-40页
  3.2.2 控制设备的驱动方式第40-42页
 3.3 通信协议和设备驱动方式选择标准第42-45页
  3.3.1 通信协议的选择第42页
  3.3.2 驱动方式的选择第42-43页
  3.3.3 延时测量实验第43-45页
 3.4 网络诱导延时的性质分析第45-48页
  3.4.1 静态整定算法的延时叠加性第46-47页
  3.4.2 动态整定算法的延时叠加性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基于网络整定的类PD型模糊控制系统第49-69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基于网络整定的类PD型模糊控制器的构建第49-53页
  4.2.1 解析描述的模糊控制器第49-50页
  4.2.2 类PD型模糊控制器第50-51页
  4.2.3 具有远程整定功能的类PD型模糊控制器第51-53页
 4.3 基于网络整定的类 PD型模糊控制系统中的延时分析第53-58页
  4.3.1 延时的假设第53页
  4.3.2 延时的叠加性第53-55页
  4.3.3 往返总延时的最大值第55-57页
  4.3.4 错序第57-58页
 4.4 通信网络对于控制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4.5 控制性能分析第60-67页
  4.5.1 放大至最大延时第60-61页
  4.5.2 性能指标及性能下降函数的定义第61-62页
  4.5.3 性能下降函数的计算第62-63页
  4.5.4 性能下降函数的分析第63-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基于网络辨识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第69-84页
 5.1 引言第69-70页
 5.2 基于网络辨识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原理第70-73页
 5.3 延时和错序现象分析第73-79页
  5.3.1 延时第74页
  5.3.2 错序第74-77页
  5.3.3 延时测量实验及分析第77-79页
 5.4 延时和错序对控制性能的影响第79-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基于网络辨识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初探(方案I)及其收敛性分析第84-93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解决方案I—放大至最大延时策略第84-86页
 6.3 收敛性分析第86-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七章 基于网络辨识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再探(方案II、III)第93-107页
 7.1 引言第93页
 7.2 放大至最大延时方法存在的问题第93-95页
 7.3 解决方案II—改进的缓冲器法第95-97页
  7.3.1 辨识器端—按序处理策略第95-96页
  7.3.2 控制器端—过时就放弃策略第96-97页
 7.4 解决方案II的收敛性分析第97-99页
 7.5 解决方案III——主动丢包法第99-102页
 7.6 解决方案III的性能分析第102-106页
 7.7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八章 基于网络辨识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第107-118页
 8.1 引言第107-108页
 8.2 基于网络辨识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的原理第108-114页
  8.2.1 利用模糊逻辑逼近未知非线性函数第109-111页
  8.2.2 带死区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第111-114页
 8.3 应用解决方案I后的收敛性分析第114-117页
 8.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5页
 9.1 全文总结第118-120页
 9.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120-125页
  9.2.1 基于网络整定的控制系统第120-122页
  9.2.2 全网络整定控制系统第122-123页
  9.2.3 从实时网络、实时控制到实时性能管理第123-125页
附录A 仿真软件 NetAdaptive的设计与开发第125-132页
 A.1 引言第125-126页
 A.2 仿真软件包的设计目标第126-127页
 A.3 数字仿真软件NetAdaptive的开发第127-131页
 A.4 小结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0-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软件著作权第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龙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下一篇:购物中心布局悖论的悖论--由上海市购物中心集聚现象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