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概述 | 第8-15页 |
第一节 证人证言的概念 | 第8-10页 |
一、 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证人证言的概念 | 第8-9页 |
二、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与两大法系国家的区别 | 第9-10页 |
第二节 证据能力 | 第10-13页 |
一、 证据的两大属性--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 第10-11页 |
二、 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证据能力的立法 | 第11-13页 |
三、 我国关于证据能力的立法 | 第13页 |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 | 第13-15页 |
一、 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证人证言证据能力的主体要素 | 第15-28页 |
第一节 证人资格 | 第15-23页 |
一、 证人资格立法的历史和现状 | 第15-16页 |
二、 证人资格的概念与内容 | 第16-18页 |
三、 特殊证人资格问题 | 第18-23页 |
第二节 证人的免证特权 | 第23-28页 |
一、 证人的免证特权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二、 证人的免证特权的一般分类 | 第24-25页 |
三、 我国确立证人免证特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四、 我国应确立的证人免证特权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证人证言证据能力的内容要素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意见证言的证据能力 | 第28-33页 |
一、 意见证据规则的含义 | 第28-29页 |
二、 普通证人提供的意见证据的证据能力 | 第29-30页 |
三、 专家证人提供的意见证据的证据能力 | 第30-31页 |
四、 我国应当确立意见证据可采性规则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传闻证言的证据能力(见第四章)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证人证言证据能力的程序要素 | 第34-46页 |
第一节 证人出庭作证是直接言词原则、传闻证据规则的要求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两大法系国家关于证人出庭及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例外规定--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规定 | 第35-40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及日本的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规定 | 第35-39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我国应确立传闻证据规则 | 第40-43页 |
一、 我国关于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立法缺陷 | 第40-41页 |
二、 我国确立传闻证据规则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三、 我国刑事诉讼传闻证据规则的立法构想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 第43-46页 |
一、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缺陷 | 第43-44页 |
二、 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立法构想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