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 细胞凋亡及其检测 | 第11-14页 |
2 Annexin V活体检测细胞凋亡的机理 | 第14-16页 |
3 放射性标记Annexin V显像剂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 第16-22页 |
4 放射性Annexin V细胞凋亡活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细胞凋亡检测蛋白Annexin V的制备纯化和初步评价 | 第26-32页 |
一 前言 | 第26-27页 |
二 Annexin V的制备纯化 | 第27-3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1 Annexin V cDNA的PCR扩增和表达质粒以及工程菌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 重组蛋白质的诱导表达 | 第28页 |
2.3 重组蛋白质的层析纯化 | 第28-29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3.1 工程菌(大肠杆菌pop2136,含CI857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29-30页 |
3.2 包涵体和蛋白质的纯化 | 第30页 |
3.3 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三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凋亡显像剂———~(131/125)I-Annexin V的制备研究 | 第32-41页 |
一 前言 | 第32页 |
二 细胞凋亡检测剂(131/125)I-Annexin V的制备 | 第32-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1 (131/125)I-Annexin V的标记 | 第33页 |
2.2 标记率分析 | 第33页 |
2.3 标记物的纯化 | 第33页 |
2.4 标记物的稳定性 | 第33页 |
2.5 标记物的HPLC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3.1 纸色层的分析结果 | 第34页 |
3.2 反应时间对标记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反应溶液pH对标记率的影响 | 第35页 |
3.4 Iodo-Gen量对标记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蛋白浓度对标记率的影响 | 第36页 |
3.6 标记物的纯化 | 第36-38页 |
3.7 标记物的稳定性 | 第38页 |
3.8 HPLC分析 | 第38-39页 |
三、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99m)Tc-HYNIC-Annexin V的制备研究 | 第41-64页 |
一、前言 | 第41-42页 |
二 偶联剂 Succinimidyl-6-HYNIC(S-HYNIC)的合成 | 第42-48页 |
1、主要仪器试剂 | 第42-43页 |
2、有机合成部分 | 第43-47页 |
2.1 6-Hydrazinopyridine-3-carboxylic acid(6-肼代烟碱酸) | 第43-44页 |
2.2 6-BOC-hydrazinopyridine-3-carboxylic acid | 第44页 |
2.3 Succinimidyl 6-BOC-hydrazinopyridine-3-carboxylic acid | 第44-46页 |
2.4 Succinmi dyl-6-hydrazinopyridine-3-carboxylic acid | 第46页 |
2.5 讨论 | 第46-47页 |
3、合成的检验结果 | 第47-48页 |
三、S-HYNIC的Annexin V的偶联 | 第48-51页 |
1、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8页 |
2、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2.1 蛋白溶液的制备 | 第48-49页 |
2.2 S-HYNIC与Annexin V的偶联 | 第49页 |
2.3 HYNIC浓度测定 | 第49页 |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9-51页 |
4 结论 | 第51页 |
四 Tc-HYNIC-Annexin V的标记制备 | 第51-63页 |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2.1 ~(99m)Tc—HYNIC—Annexin V的制备 | 第51-52页 |
2.2 标记的原理 | 第52页 |
2.3 纯化过程 | 第52-53页 |
2.4 标记化合物的纯度分析 | 第53页 |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3-63页 |
3.1 纸色层的选择 | 第53-55页 |
3.2 ~(99m)Tc标记Tricine | 第55-57页 |
3.3 ~(99m)Tc—HYNIC—Annexin V的制备 | 第57-63页 |
4 结论 | 第63页 |
五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生物学评价和动物实验 | 第64-83页 |
一 前言 | 第64页 |
二 流式细胞分析和放射性体外检测细胞凋亡 | 第64-66页 |
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2.1 重组蛋白质的FITC标记 | 第64页 |
2.2 FITC—Annexin V检测胸腺凋亡 | 第64-65页 |
2.3 ~(125)I-Annexin V检测胸腺凋亡 | 第65页 |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5-66页 |
3.1 FITC-Annexin V检测胸腺单细胞的凋亡 | 第65页 |
3.2 ~(125)I-Annexin V检测胸腺单细胞的凋亡 | 第65-66页 |
三、凋亡细胞结合的结合分析实验 | 第66-68页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2.1 重组蛋白质的~(126)I标记 | 第66-67页 |
2.2 ~(125)I-Annexin V的细胞结合分析实验 | 第67页 |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7-68页 |
三 标记物正常小鼠的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 第68-7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2.1 ~(125)I-Annexin V的正常生物分布 | 第68-69页 |
2.2 ~(99m)Tc-HYNTC-Annexin V的正常生物分布 | 第69页 |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9-70页 |
3.1 ~(125)I-Annexin Ⅴ的正常生物分布 | 第69-70页 |
3.2 ~(99m)Tc-HYNIC—Annexin的正常分布 | 第70页 |
四 动物模型实验 | 第70-8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2.1 确定环磷酰胺诱导细胞凋亡的最佳时间 | 第70-71页 |
2.2 确定~(131)I-Annexin Ⅴ在体内的最佳显像时间 | 第71-72页 |
2.3 ~(99m)Tc-Annexin Ⅴ在体内的最佳显像时间 | 第72页 |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2-82页 |
3.1 确定环磷酰胺诱导细胞凋亡的最佳时间 | 第72-75页 |
3.2 确定标记物在体内的最佳显像时间 | 第75-80页 |
3.3 讨论 | 第80-82页 |
五 小结 | 第82-83页 |
总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