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295D发动机柴油/乙醇双燃料电控乙醇喷射正时的优化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4页 |
| ·引言 | 第9页 |
| ·液体清洁代用燃料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乙醇燃料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 ·乙醇燃料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 | 第11页 |
| ·乙醇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 ·我国乙醇燃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 第12-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 第14-18页 |
|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4-15页 |
| ·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案 | 第15-17页 |
| ·试验用的发动机及试验仪器设备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6页 |
| ·试验研究的具体方案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试验研究测量装置的硬件系统开发与标定 | 第18-24页 |
| ·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参数调整装置 | 第18-19页 |
| ·供油提前角的调整测量装置 | 第18-19页 |
| ·供醇时刻的确定 | 第19页 |
| ·试验研究电控系统的核心硬件 | 第19-20页 |
| ·数据采集卡的选用 | 第19-20页 |
| ·数据采集卡的特点 | 第20页 |
| ·试验研究电控系统采用的传感器 | 第20-21页 |
| ·转速传感器 | 第20-21页 |
| ·乙醇喷射正时传感器 | 第21页 |
| ·加装供油量的测量装置 | 第21-23页 |
| ·安装供油量的测量装置的原因 | 第21页 |
| ·供油拉杆位移传感器 | 第21-22页 |
| ·供油拉杆位移传感器的标定原理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试验测量装置的软件系统 | 第24-29页 |
| ·试验测量装置的要求分析和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24-25页 |
| ·试验测量装置的要求分析 | 第24-25页 |
|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25页 |
| ·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工具介绍 | 第25-28页 |
| ·虚拟仪器LabVIEW的特点 | 第26页 |
| ·LabVIEW的基本开发环境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五章 双燃料发动机电控乙醇喷射系统的实现 | 第29-37页 |
| ·试验装置电控系统信号调理和硬件系统标定 | 第29-31页 |
| ·转速信号调理电路和标定 | 第29-30页 |
| ·乙醇喷射定时信号的调理 | 第30页 |
| ·供油拉杆位移传感器信号的调理 | 第30页 |
| ·乙醇喷射器的驱动电路 | 第30-31页 |
| ·电控系统电源 | 第31页 |
| ·试验系统电控部分的软件实现 | 第31-34页 |
| ·供油拉杆位移传感器线性度的标定 | 第31-32页 |
| ·建立喷油泵循环喷油量与供油拉杆位移的关系 | 第32-33页 |
| ·电控乙醇喷射定时的实现 | 第33页 |
| ·转速测量的软件实现 | 第33-34页 |
| ·系统时序逻辑的实现 | 第34页 |
| ·电控系统控制程序的图形代码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六章 双燃料发动机性能试验 | 第37-63页 |
| ·试验条件 | 第37-38页 |
| ·双燃料发动机试验系统示意图 | 第37-38页 |
| ·试验用的柴油、机油及乙醇 | 第38页 |
| ·当量能耗率的计算 | 第38-39页 |
| ·发动机有效参数的修正 | 第39-40页 |
| ·双燃料发动机性能试验 | 第40-45页 |
| ·试验所参考的标准 | 第40-41页 |
| ·发动机燃用纯柴油的原机全负荷速度特性试验 | 第41-43页 |
| ·原机燃用纯柴油时的负荷特性 | 第43-45页 |
| ·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试验 | 第45-62页 |
| ·乙醇喷射时刻的确定 | 第46页 |
| ·乙醇掺烧率的确定 | 第46页 |
| ·双燃料发动机全负荷速度特性 | 第46-54页 |
| ·双燃料发动机负荷特性试验 | 第54-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双燃料发动机乙醇喷射时刻的优化 | 第63-73页 |
| ·试验方案的选择 | 第63页 |
| ·试验指标、因素水平的选择 | 第63-64页 |
| ·正交试验的安排及试验结果 | 第64-66页 |
|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第66-69页 |
| ·数学模模型的建立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 ·工作总结 | 第73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