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的影响 | 第9-19页 |
〈一〉 网络文化的产生、内涵及特征 | 第9-12页 |
1 网络文化的缘起 | 第9-10页 |
2 网络文化的内涵 | 第10-11页 |
3 网络文化的特征 | 第11-12页 |
〈二〉 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特点 | 第12-16页 |
1 大学生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分析 | 第12-14页 |
2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优势 | 第14页 |
3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劣势 | 第14-16页 |
〈三〉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的影响 | 第16-19页 |
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积极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消极的影响 | 第17-19页 |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的影响 | 第19-25页 |
〈一〉 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冲击 | 第20-21页 |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 第20页 |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 第20页 |
3 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 第20-21页 |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21-23页 |
1 校园网络是推动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素质教育的平台 | 第21页 |
2 校园网络创新了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教育方式 | 第21-22页 |
3 校园网络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大大提高 | 第22页 |
4 校园网络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22页 |
5 校园网络拓展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 第22-23页 |
〈三〉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3-25页 |
1 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 | 第23-24页 |
2 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挑战 | 第24页 |
3 对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原有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挑战 | 第24页 |
4 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 第24-25页 |
三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教育特征 | 第25-29页 |
〈一〉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 第25页 |
〈二〉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性 | 第25-26页 |
〈三〉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内容的主导性 | 第26-28页 |
〈四〉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 第28页 |
〈五〉 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对象的主体选择性 | 第28-29页 |
四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教育对策 | 第29-41页 |
〈一〉 开创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新观念和模式 | 第29-31页 |
1 转变传统校园文化的思想教育观念和模式 | 第29-30页 |
2 开创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新观念和模式 | 第30-31页 |
〈二〉 优化和调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 第31-33页 |
1 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 | 第31-32页 |
2 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 第32-33页 |
3 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 | 第33页 |
〈三〉 建立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的新阵地 | 第33-36页 |
1 培育和优化校园信息网 | 第33页 |
2 拓展教育新阵地 | 第33-36页 |
〈四〉 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思想教育的队伍建设 | 第36-38页 |
1 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工作 | 第36页 |
2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努力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 | 第36-37页 |
3 建立一支政治理论深厚、网络技术精通的新型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 第37-38页 |
〈五〉 培养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 第38-41页 |
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塑造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 | 第38-39页 |
2 引导独生子女大学生树立网络时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39页 |
3 抓好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 第39-40页 |
4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 第40页 |
5 努力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