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酸雨地区分布规律的研究
第1章 引言 | 第1-18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酸雨的危害 | 第8-11页 |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 | 第8-9页 |
·酸雨对作物的影响 | 第9页 |
·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 第9页 |
·酸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9页 |
·酸雨对水体的影响 | 第9-10页 |
·酸雨对人体的危害 | 第10页 |
·酸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10-11页 |
·国内外针对酸雨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对酸雨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对酸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我国酸雨来源情况分析 | 第13-14页 |
·对我国大气酸雨现象特点的认识 | 第14-16页 |
·区域性强 | 第14页 |
·酸雨频率高、酸性强 | 第14-15页 |
·酸雨呈硫酸型特征 | 第15页 |
·酸雨的起源与燃煤密切相关 | 第15页 |
·酸性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15页 |
·酸雨现象仍处在发展之中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背景资料分析 | 第18-26页 |
·武汉市市区自然环境及气候背景 | 第18-19页 |
·重要污染气象条件 | 第19-25页 |
·风向与风速 | 第19-20页 |
·风场 | 第20-21页 |
·边界层温度 | 第21-24页 |
·大气稳定度 | 第24页 |
·大气混合层高度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降雨及大气污染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26-40页 |
·武汉市降水年度监测结果 | 第26-29页 |
·武汉市酸雨的季度监测结果 | 第29-30页 |
·武汉市降雨中各离子组分分析 | 第30-33页 |
·单独对酸雨的实验及分析 | 第33-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34-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武汉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及其对酸雨现状的影响 | 第40-49页 |
·武汉市的污染物排放状况 | 第40-44页 |
·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 | 第40-41页 |
·其他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 第41-44页 |
·气象条件的影响 | 第44-46页 |
·周边地区的影响 | 第46-47页 |
·分析及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酸雨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49-59页 |
·酸雨的形成 | 第49-55页 |
·SO_2和NO_x的均一气象氧化反应 | 第51-52页 |
·SO_2和NO_x在水溶液中的氧化反应 | 第52-54页 |
·SO_2和NO_x在固体离子表面的氧化反应 | 第54-55页 |
·形成酸雨的其他因素 | 第55-57页 |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 | 第55页 |
·大气中的氨 | 第55-56页 |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 第56-57页 |
·天气趋势的影响 | 第57页 |
·分析武汉市酸雨成因的分析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建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