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关键词 | 第1页 |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5-15页 |
| 一、小学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5-6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6-8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6-8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8页 |
| 三、教师素质结构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 四、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一) 素质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二)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成 | 第11-14页 |
| 五、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二、研究程序 | 第15-16页 |
| (一) 编制“小学教师素质结构问卷” | 第15-16页 |
| 1、问卷的理论建构 | 第15页 |
| 2、问卷结构的操作定义 | 第15-16页 |
| (二) 编制问卷的步骤 | 第16页 |
| 1、项目编订 | 第16页 |
| 2、项目筛选 | 第16页 |
| 3、正式施测 | 第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四、数据处理 | 第17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7-23页 |
| 一、“小学教师素质结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 第17-20页 |
| (一)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问卷”的因素结构 | 第17-18页 |
| (二)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18-19页 |
| 1、再测信度 | 第18-19页 |
| 2、分半信度 | 第19页 |
| 3、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 | 第19页 |
| (三)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19-20页 |
| 1、专家鉴定 | 第19页 |
| 2、内容效度 | 第19-20页 |
| 二、本溪市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职称差异 | 第20页 |
| 三、本溪市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个别差异 | 第20-21页 |
| 四、本溪市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 (一) 讨论 | 第21页 |
| (二) 本溪市小学教师素质的优势 | 第21-22页 |
| (三) 本溪市小学教师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 第四部分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培养策略 | 第23-27页 |
| 一、转变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培养先进的教育理念 | 第23-24页 |
| 二、调整课程结构,加大综合培养力度 | 第24-25页 |
| 三、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 | 第25-26页 |
| 四、学校自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 第26-27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27-28页 |
| 第六部分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第28页 |
| 英文摘要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 附录 | 第3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