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绪论 | 第1-19页 |
|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 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二 网络安全与入侵检测概述 | 第19-39页 |
| 1 网络安全知识概述 | 第19-23页 |
| (1) 网络安全的定义 | 第19-20页 |
| (2) 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 | 第20-21页 |
| (3) 网络安全的目标 | 第21-22页 |
| (4) 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 | 第22-23页 |
| 2 常见的攻击方式 | 第23-26页 |
| (1) 收集信息攻击 | 第23-24页 |
| (2) 拒绝服务攻击 | 第24-25页 |
| (3) Spoofing Attack(电子欺骗) | 第25-26页 |
| (4) CGI攻击 | 第26页 |
| (5) 后门 | 第26页 |
| (6) 日志修改 | 第26页 |
| (7) 其它的攻击方法 | 第26页 |
| 3 入侵检测概述 | 第26-35页 |
| (1) 入侵检测的基本工作思想 | 第27-28页 |
| (2) 入侵检测原理 | 第28-29页 |
| (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 第29页 |
| (4) IDS的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 (5) 常用检测方法概述 | 第30-32页 |
| (6) 入侵检测的标准化 | 第32-34页 |
| (7)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 4 TCP/IP协议 | 第35-39页 |
| (1) TCP/IP协议概述 | 第35-36页 |
| (2) IP协议 | 第36-37页 |
| (3) TCP协议 | 第37-38页 |
| (4) UDP协议 | 第38-39页 |
| 三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39-45页 |
| 1 设计原则 | 第39页 |
| 2 系统整体结构 | 第39-42页 |
| 3 系统的部署 | 第42页 |
| 4 系统的优化 | 第42-43页 |
| 5 系统整体流程 | 第43-45页 |
| 四 系统各部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5-91页 |
| 1 数据采集器 | 第45-58页 |
| (1) 数据采集器的整体设计 | 第45-48页 |
| (2) 报文重组器 | 第48-49页 |
| (3) 本地数据采集器 | 第49-51页 |
| (4) 网络包捕获器 | 第51-53页 |
| (5) 通信接口 | 第53页 |
| (6) 事件生成器 | 第53-58页 |
| 2 存储系统 | 第58-65页 |
| (1) 临时库和永久库 | 第58-59页 |
| (2) 规则库 | 第59-64页 |
| (3) 其它主要结构表 | 第64-65页 |
| 3 日志集 | 第65-67页 |
| 4 控制系统 | 第67-73页 |
| (1) 控制系统功能 | 第68-70页 |
| (2) 配置文件的组织形式 | 第70页 |
| (3) 控制系统的主/从体系 | 第70-73页 |
| 5 分析引擎 | 第73-87页 |
| (1) 分析引擎的构造 | 第73-74页 |
| (2) 协议树分析技术 | 第74-76页 |
| (3) 匹配算法 | 第76-79页 |
| (4) 基于特征的检测方法 | 第79页 |
| (5) 状态转换检测方法 | 第79-81页 |
| (6) 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 | 第81-83页 |
| (7) 数据包分析 | 第83-86页 |
| (8) 访问频率表 | 第86-87页 |
| 6 响应系统 | 第87页 |
| 7 通信部件 | 第87-91页 |
| (1) 通信机制 | 第88-89页 |
| (2) 交换信息的格式 | 第89-91页 |
| 五 系统测试 | 第91-96页 |
| 1 匹配算法测试 | 第91-92页 |
| 2 数据包截获测试 | 第92-93页 |
| 3 对入侵活动的检测测试 | 第93-96页 |
| 六 结论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