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论文--原子物理学论文

金等离子体平均电荷分布的第一原理方法和DTO的势能函数与分子反应动力学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部分 金等离子体平均电荷分布的第一原理方法第13-1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金等离子体内电荷态分布和平均电离度的重要意义第14-15页
  1.3 高Z材料金等离子体内电荷态分布和平均电离度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3页
 第二章 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方法第23-38页
  2.1 相对论轨道第23-24页
  2.2 组态波函数第24-25页
  2.3 原子态波函数第25-26页
  2.4 相对论哈密顿量第26页
  2.5 哈密顿矩阵第26-28页
  2.6 组态耦合系数第28-29页
  2.7 径向波函数第29-34页
  2.8 原子核的修正第34-35页
  2.9 横向电磁相互作用第35-36页
  2.10 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8页
 第三章 不可约张量代数与多极矩跃迁第38-55页
  3.1 不可约张量算符第38-39页
   3.1.1 不可约张量算符的变换第38页
   3.1.2 张量积第38-39页
  3.2 Wigner-Eckart定理第39-41页
   3.2.1 Wigner-Eckart定理的描述第39-40页
   3.2.2 球谐函数的约化矩阵元第40-41页
  3.3 不可约张量算符的矩阵元第41-44页
   3.3.1 ITO的矩阵元第41-42页
   3.3.2 ITO的约化矩阵元第42页
   3.3.3 零阶耦合算符第42-43页
   3.3.4 特殊情况第43-44页
  3.4 电偶极矩(E1)的W-E矩阵元和跃迁选择定则第44-46页
   3.4.1 电多极矩算符第44-45页
   3.4.2 W-E矩阵元和选择定则第45页
   3.4.3 宇称定则第45-46页
   3.4.4 LS耦合时电偶极矩(E1)跃迁的选择定则第46页
  3.5 磁偶极矩(M1)的W-E矩阵元和跃迁选择定则第46-49页
   3.5.1 磁多极矩算符第46-47页
   3.5.2 W-E矩阵元和选择定则第47-49页
   3.5.3 宇称定则第49页
  3.6 相对论量子力学跃迁几率第49-54页
   3.6.1 电磁势第49页
   3.6.2 电磁势的多极矩展式第49-51页
   3.6.3 跃迁几率和辐射寿命第51-54页
  参考文献第54-55页
 第四章 连续化学反应第55-61页
  4.1 连续不可逆反应体系内各物质的浓度第55-57页
  4.2 连续可逆反应的物质平衡浓度第57-58页
  4.3 连续可逆反应体系内各物质的浓度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1页
 第五章 激光金等离子体中AU~(48+)~Au~(52+)离子发射光谱和能级寿命的相对论多组态计算第61-84页
  5.1 类镓金Au~(48+)离子光谱与能级寿命的相对论多组态计算第63-66页
  5.2 类锌金Au~(49+)离子光谱与能级寿命的相对论多组态计算第66-69页
  5.3 类铜金Au~(50+)离子光谱与能级寿命的相对论多组态计算第69-73页
  5.4 类镍金Au~(51+)离子光谱与能级寿命的相对论多组态计算第73-76页
  5.5 类钴金Au~(52+)离子光谱与能级寿命的相对论多组态计算第76-79页
  5.6 类镓金Au~(48+)~类钴金Au~(52+)离子的平均寿命第79-80页
  5.7 结果与讨论第80-81页
  5.8 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六章 激光金等离子体内电荷态分布的理论模拟第84-108页
  6.1 电荷态相对分布的离化动力学方法第85-89页
   6.1.1 连续不可逆电离反应第85-88页
   6.1.2 电荷态的相对分布和平均离化度第88-89页
   6.1.3 结果与讨论第89页
  6.2 电荷态平衡分布的统计热力学方法第89-98页
   6.2.1 离子的配分函数和Gibbs函数第89-90页
   6.2.2 离化反应平衡常数的配分函数表示第90-92页
   6.2.3 离化平衡分布第92-96页
   6.2.4 结果与讨论第96-98页
  6.3 电荷态分布的电离—复合动力学方法第98-105页
   6.3.1 电离—复合过程第98-99页
   6.3.2 连续可逆反应的动力学方法第99-100页
   6.3.3 连续可逆电离—复合过程中的离子电荷分布第100-103页
   6.3.4 结果与讨论第103-105页
  6.4 小结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8页
 第一部分的小结第108-110页
 附表第110-117页
第二部分 DTO的势能函数与分子反应动力学第117-19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7-121页
  参考文献第119-121页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势能函数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第121-142页
  2.1 Born-Oppenheimer近似与分子势能函数第121-124页
  2.2 分子势能函数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第124-132页
   2.2.1 求解分子势能的Hartree-Fock方法第124-128页
   2.2.2 密度泛函理论第128-130页
   2.2.3 基函数与基集合的选择第130-132页
  2.3 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基本原理第132-140页
   2.3.1 原子和分子的对称性原理第132-136页
   2.3.2 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第136-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2页
 第三章 分子的结构与分析势能函数第142-165页
  3.1 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的性质第142-145页
   3.1.1 势能函数和力学性质第142-143页
   3.1.2 力常量与光谱数据第143-145页
  3.2 双原子分子势能函数的形式第145-147页
  3.3 双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第147-152页
   3.3.1 OD分子的电子状态与势能函数第147-149页
   3.3.2 OT分子的电子状态与势能函数第149-151页
   3.3.3 DT分子的电子状态与势能函数第151-152页
  3.4 三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第152-157页
   3.4.1 势能函数与分子结构第152-154页
   3.4.2 势能面的几何图形表示法和特征第154-156页
   3.4.3 多体项展式理论方法第156-157页
  3.5 DTO基态的结构与势能函数第157-163页
   3.5.1 DTO的基电子状态与离解极限第157-159页
   3.5.2 DTO基态分子的平衡结构与力学性质第159-160页
   3.5.3 DTO基态分子的分析势能函数第160-163页
  3.6 小结第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65页
 第四章 DTO体系的准经典分子反应动力学第165-192页
  4.1 分子势能函数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第165-166页
  4.2 Hamilton函数和Hamilton运动方程第166-167页
  4.3 原子A与BC分子之间的碰撞反应动力学第167-170页
  4.4 初始力学变量的选择与计算程序第170-172页
  4.5 碰撞结果的处理第172-173页
  4.6 D(~2S_g)+OT(A~2∑~+)碰撞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第173-179页
   4.6.1 碰撞反应产物的分布第173-174页
   4.6.2 碰撞反应轨线第174-176页
   4.6.3 D(~2S_g)+OT(A~2∑~+,V=0,J=0)碰撞反应的截面第176-178页
   4.6.4 D(~2S)g)+OT(A~2∑~+,V=0,J=0)碰撞反应产物的角度分布第178-179页
  4.7 T(~2S_g)+OD(A~2∑~+)碰撞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第179-185页
   4.7.1 碰撞反应产物的分布第179-180页
   4.7.2 碰撞反应轨线第180-182页
   4.7.3 T(~2S_g)+OD(A~2∑~+,V=0,J=0)碰撞反应的截面第182-183页
   4.7.4 T(~2S_g)+OD(A~2∑~+,V=0,J=0)碰撞反应产物的角度分布第183-185页
  4.8 O(~1D_g)+DT(X~1∑_g~+)碰撞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第185-190页
   4.8.1 碰撞反应产物的分布第185-186页
   4.8.2 碰撞反应轨线第186-188页
   4.8.3 O(~1D_g+DT(X~1∑_g~+,V=0,J=0)碰撞反应的截面第188-189页
   4.8.4 O(~1D_g)+DT(X~1∑_g~+,V=0,J=0)碰撞反应产物的角度分布第189-190页
  4.9 小结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2页
 第二部分的小结第192-194页
结论第194-19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声明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运竞争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海运货损索赔中举证责任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