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并行小卫星星载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 可重构并行小卫星星载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 第1-2页 |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 ·小卫星概述 | 第10-12页 |
| ·何为小卫星 | 第10-11页 |
| ·小卫星系统组成 | 第11-12页 |
| ·星载计算机概述 | 第12-18页 |
| ·星载计算机系统设计规范 | 第13-14页 |
| ·现代典型的星载计算机 | 第14-17页 |
| ·小卫星对星载计算机的新要求 | 第17-18页 |
|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48页 |
| ·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概述 | 第22-24页 |
| ·计算机系统的定义 | 第22页 |
|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定义 | 第22页 |
| ·通用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 第22-23页 |
| ·并行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 第23-24页 |
| ·可重构计算概述 | 第24-30页 |
| ·可重构计算的由来 | 第24-27页 |
| ·可重构计算的定义 | 第27-28页 |
| ·可重构计算的应用领域 | 第28-29页 |
| ·可重构计算平台RCP的定义 | 第29页 |
| ·重构体的定义 | 第29页 |
| ·可重构计算机系统RCS的定义 | 第29-30页 |
| ·可重构计算机系统RCS体系结构设计概述 | 第30-32页 |
| ·RCS体系结构设计的定义 | 第30页 |
| ·RCS的体系结构模型 | 第30-31页 |
| ·RCS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 ·RCS的硬件结构设计 | 第32-39页 |
| ·部件互连 | 第32页 |
| ·存储器系统 | 第32-33页 |
| ·RCP的硬件结构设计 | 第33-38页 |
| ·RCP的配置结构设计 | 第38页 |
| ·重构体设计 | 第38-39页 |
| ·RCS的软件接口设计 | 第39-44页 |
| ·RCS的软件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 ·基于FPGA的软件接口设计 | 第40-43页 |
| ·非FPGA基的软件接口设计 | 第43-44页 |
| ·可重构并行的星载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新思路 | 第44-48页 |
| ·思路分析 | 第44-45页 |
| ·应用于航天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48页 |
| 第3章 QMX-RPOBC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 | 第48-74页 |
| ·硬件结构设计 | 第48-51页 |
| ·体系结构模型 | 第48-49页 |
| ·硬件系统结构 | 第49-50页 |
| ·冗余单机之间的互连 | 第50页 |
| ·微控制器和可重构计算平台的互连 | 第50-51页 |
| ·存储器系统 | 第51页 |
| ·可重构计算平台的重构方式设计 | 第51页 |
| ·软件接口设计 | 第51-52页 |
| ·微控制器的软件接口 | 第52页 |
| ·可重构计算平台的软件接口 | 第52页 |
| ·可重构特性 | 第52-56页 |
| ·单机样机实现 | 第56-61页 |
| ·样机组成 | 第56-57页 |
| ·样机系统结构 | 第57-58页 |
| ·重构方式实现 | 第58-61页 |
| ·静态重构的功能复用 | 第61页 |
| ·样机性能测试分析 | 第61页 |
| ·重构体设计与实现 | 第61-74页 |
| ·高性能FFT的实现 | 第62-66页 |
| ·卡尔曼滤波的实现分析 | 第66-70页 |
| ·MCU的重构体设计 | 第70-72页 |
| ·图像处理 | 第72-73页 |
| ·多通道并行数据处理 | 第73-74页 |
| 第4章 QMX-RPOBC的容错设计 | 第74-88页 |
| ·空间辐射效应概述 | 第74-76页 |
| ·总剂量损坏TID | 第74页 |
| ·单粒子效应 | 第74-76页 |
| ·容错设计原理 | 第76-77页 |
| ·容错设计的概念 | 第76页 |
| ·故障处理方式划分 | 第76-77页 |
| ·容错设计的主要任务 | 第77页 |
| ·可重构的容错设计原理 | 第77-83页 |
| ·可重构的冗余检错 | 第78-79页 |
| ·回读检错 | 第79-81页 |
| ·可重构的恢复纠错 | 第81-82页 |
| ·可重构的冗余容错 | 第82-83页 |
| ·QMX-RPOBC的容错设计 | 第83-88页 |
| ·容错结构 | 第83-85页 |
| ·可靠性参数计算 | 第85-88页 |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8-92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展望 | 第89-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 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