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桥整体节点疲劳性能试验与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疲劳现象 | 第8页 |
1.2 疲劳事故 | 第8-9页 |
1.3 疲劳研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2页 |
1.3.1 疲劳研究的历史 | 第9-11页 |
1.3.2 疲劳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工程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4.1 本文工程背景 | 第12-13页 |
1.4.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4.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疲劳强度理论 | 第15-25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理 | 第15-16页 |
2.3 S—N曲线 | 第16-18页 |
2.4 影响钢结构疲劳强度的因素 | 第18-21页 |
2.5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 第21-25页 |
2.5.1 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 第22-23页 |
2.5.2 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公路和铁路疲劳荷载谱 | 第25-40页 |
3.1 概述 | 第25-26页 |
3.2 疲劳荷载谱制定 | 第26-29页 |
3.2.1 概述 | 第26-27页 |
3.2.2 公路桥梁疲劳荷载的制定 | 第27-28页 |
3.2.3 铁路桥梁疲劳荷载谱的制定 | 第28-29页 |
3.2.4 公铁两用桥梁疲劳荷载谱的制定 | 第29页 |
3.3 我国桥梁疲劳荷载谱 | 第29-30页 |
3.3.1 公路及城市桥梁疲劳荷载谱 | 第29-30页 |
3.3.2 铁路桥梁疲劳荷载谱 | 第30页 |
3.4 国外桥梁疲劳荷载谱 | 第30-35页 |
3.4.1 国外公路桥梁疲劳荷载谱 | 第30-34页 |
3.4.2 国外铁路桥梁疲劳荷载谱 | 第34-35页 |
3.5 BS5400与ASSHTO荷载谱计算比较 | 第35-37页 |
3.5.1 公路标准疲劳车 | 第35-36页 |
3.5.2 疲劳荷载循环次数 | 第36-37页 |
3.6 应力频值谱 | 第37-40页 |
第4章 钢桥整体节点 | 第40-46页 |
4.1 概述 | 第40-41页 |
4.2 整体节点构造细节 | 第41-42页 |
4.3 整体节点疲劳试验模型设计 | 第42-44页 |
4.4 整体节点疲劳性能 | 第44-46页 |
第5章 重庆菜园坝大桥整体节点疲劳性能研究 | 第46-74页 |
5.1 工程简介 | 第46页 |
5.2 试验研究内容 | 第46页 |
5.3 试验荷载谱的制定 | 第46-67页 |
5.3.1 公路标准疲劳车的选取 | 第46-47页 |
5.3.2 轻轨标准疲劳车的选取 | 第47-52页 |
5.3.2.1 重庆轻轨设计概况 | 第47-50页 |
5.3.2.2 等效轴重的计算 | 第50-52页 |
5.3.3 理论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5.3.4 试验节点的选取 | 第53-57页 |
5.3.4.1 移动荷载的选择 | 第54页 |
5.3.4.2 轨道横梁与整体节点连接处内力分析 | 第54-57页 |
5.3.5 B7整体节点构造细节内力影响线 | 第57-59页 |
5.3.6 轨道横梁与整体节点联接处内力历程例 | 第59-61页 |
5.3.6.1 公路 | 第59-60页 |
5.3.6.2 轻轨 | 第60-61页 |
5.3.7 疲劳荷载幅计算 | 第61-64页 |
5.3.8 疲劳荷载循环次数 | 第64-67页 |
5.3.8.1 菜园坝大桥交通设计概况 | 第64页 |
5.3.8.2 公路疲劳荷载循环次数 | 第64-67页 |
5.4 疲劳试验模型 | 第67-71页 |
5.4.1 实桥B7节段内力分析 | 第67-68页 |
5.4.2 疲劳试验模型的设计 | 第68-69页 |
5.4.3 疲劳试验模型有限元应力分析 | 第69-71页 |
5.5 试验加载方案 | 第71页 |
5.6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