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1-13页 |
第2章 城市与城市交通 | 第13-22页 |
2.1 城市的含义 | 第13页 |
2.2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15页 |
2.3 城市交通的发展 | 第15-17页 |
2.3.1 前汽车时代的城市交通 | 第16页 |
2.3.2 城市化时期的城市交通 | 第16-17页 |
2.4 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 第17-19页 |
2.4.1 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 第17-18页 |
2.4.2 现代城市及城市化的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 第18-19页 |
2.4.3 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交互递推关系的确认 | 第19页 |
2.5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进规律 | 第19-22页 |
第3章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自组织现象 | 第22-30页 |
3.1 自组织概述 | 第22-26页 |
3.1.1 自组织理论内涵 | 第22-23页 |
3.1.2 自组织的概念 | 第23-24页 |
3.1.3 自组织的特征 | 第24-25页 |
3.1.4 自组织与他组织 | 第25-26页 |
3.2 道路系统的演化与交通流自组织现象分析 | 第26-30页 |
3.2.1 道路系统演化自组织现象 | 第26-27页 |
3.2.2 交通流自组织现象 | 第27-30页 |
第4章 自组织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观 | 第30-36页 |
4.1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 第30-31页 |
4.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 第31-33页 |
4.2.1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开放性 | 第31-32页 |
4.2.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非平衡性 | 第32页 |
4.2.3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非线性 | 第32-33页 |
4.2.4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涨落 | 第33页 |
4.3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形成的“非特定”干预 | 第33-36页 |
第5章 道路系统发展的组织机制 | 第36-40页 |
5.1 道路系统发展的自组织机制 | 第36-38页 |
5.2 道路系统发展的他组织机制 | 第38-40页 |
第6章 道路系统发展自组织演化图景 | 第40-47页 |
6.1 道路系统发展自组织的表现形式 | 第40-43页 |
6.1.1 混沌到有序:城市道路网的自发形成及维持 | 第41页 |
6.1.2 复杂度增长:城市道路网的自组织聚散 | 第41-42页 |
6.1.3 层次性跃升市道路:城网格局自组织进化 | 第42-43页 |
6.2 道路系统发展自组织的内在机制 | 第43-47页 |
6.2.1 竞争与协同 | 第43-44页 |
6.2.2 城市空间的竞争——协同机制 | 第44-47页 |
第7章 交通流自组织 | 第47-51页 |
7.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交通流研究 | 第47-49页 |
7.1.1 交通流系统具有形成自组织的条件 | 第47-48页 |
7.1.2 交通流自组织的理论描述—耗散结构的形成 | 第48-49页 |
7.2 交通流自组织与ITS | 第49页 |
7.3 我国尤需重视交通流自组织方面的研究 | 第49-51页 |
第8章 自组织与他组织同向复合的规划管理机制 | 第51-60页 |
8.1 寻求自组织与他组织同向复合的规划管理机制 | 第51-52页 |
8.2 我国交通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8.2.1 观念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可以完全左右和控制吗 | 第52-53页 |
8.2.2 道路规划合理吗 | 第53页 |
8.2.3 交通管理手段有效吗 | 第53-54页 |
8.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管理机制 | 第54-60页 |
8.3.1 认识论的转变 | 第55-56页 |
8.3.2 对道路规划操作体系的探讨 | 第56-59页 |
8.3.3 对交通管理的研究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