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软件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1页
图目录第11-12页
表目录第12-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研究背景第14-17页
     ·现实背景第14-16页
     ·理论背景第16-17页
   ·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研究内容第19-22页
     ·研究对象第19-21页
     ·研究范围第21-22页
   ·研究目的第22页
   ·研究意义第22-24页
     ·理论意义第23页
     ·现实意义第23-24页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第24-28页
     ·研究方法第24页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研究框架第25-28页
2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第28-70页
   ·基于位置服务应用的相关文献综述第28-37页
     ·LBS应用的相关研究第29-31页
     ·移动服务相关研究第31-36页
     ·前人研究的不足第36-37页
   ·信息技术接受理论第37-45页
     ·理性行为理论第37-39页
     ·计划行为理论第39-40页
     ·技术接受理论(TAM)第40-42页
     ·第二代信息技术接受模型(TAM2)第42-43页
     ·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第43-45页
     ·综述小结第45页
   ·期望确认理论第45-58页
     ·期望不确认理论第45-49页
     ·期望确认理论第49-54页
     ·信息系统用户持续使用理论研究(ECM-IT)第54-58页
     ·综述小结第58页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第58-69页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提出第58-60页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相关研究第60-64页
     ·TTF与TAM整合模型的相关研究及其拓展第64-68页
     ·综述小结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第70-82页
   ·LBS应用持续使用概念模型的构建第70-71页
   ·研究变量的界定第71-77页
     ·任务特征第72页
     ·技术特征第72-74页
     ·任务技术匹配第74-75页
     ·感知有用性第75页
     ·确认程度第75-76页
     ·满意度第76页
     ·LBS应用持续使用意愿第76-77页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77-80页
     ·任务特征与任务技术匹配第77页
     ·技术特征与任务技术匹配第77-78页
     ·任务技术匹配与感知有用性第78页
     ·确认程度与感知有用性第78-79页
     ·确认程度与满意度第79页
     ·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第79页
     ·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使用意愿第79-80页
     ·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第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4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82-96页
   ·问卷设计过程第82页
   ·变量测度第82-87页
     ·任务特征第82-83页
     ·技术特征第83-84页
     ·任务技术匹配第84-85页
     ·感知有用性第85-86页
     ·确认程度第86页
     ·满意度第86页
     ·LBS持续使用意愿第86-87页
     ·其他问项设计第87页
   ·数据收集第87-88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88-89页
   ·样本描述性统计第89-94页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第89-91页
     ·个体信息描述性统计第91-92页
     ·核心变量描述性统计第92-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第96-114页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第96页
   ·信度效度分析第96-101页
     ·信度分析第96-98页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98-101页
   ·相关分析第101-102页
   ·回归分析第102-110页
     ·任务特征与任务技术匹配的回归分析第103-104页
     ·技术特征与任务技术匹配的回归分析第104-105页
     ·任务技术匹配与感知有用性的回归分析第105页
     ·确认程度与感知有用性的回归分析第105-106页
     ·确认程度与用户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第106-107页
     ·感知有用性与用户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第107-108页
     ·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使用意愿的回归分析第108-109页
     ·用户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的回归分析第109-110页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第110页
   ·路径分析第110-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14-120页
   ·研究结论第114-115页
   ·研究价值分析第115-118页
     ·理论贡献第115-117页
     ·对策建议第117-118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8页
附录第138-142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汇储备适度性问题研究--基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实践的分析
下一篇:中国互联网企业品牌延伸、消费者评价与品牌形象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