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

喜树热激反应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1 前言第1-26页
   ·分子生态学的概念第8页
   ·生态适应与生态进化的分子机理是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第8-12页
   ·胁迫条件下植物生态适应与生态进化的分子机理是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第12-18页
     ·环境与生态进化的分子基础---基因组(Genome)第13-15页
     ·环境与生态适应的分子基础---蛋白质组(Proteome)第15-16页
     ·分子生态整合是解决生态适应与生态进化分子机理的根本途径第16-18页
   ·蛋白质组研究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第18-19页
   ·热激反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现状第19-23页
     ·热激反应及其环境诱导第19-21页
     ·热激蛋白、热激蛋白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第21-23页
   ·喜树及喜树碱类物质研究现状第23-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2 喜树热激反应实验处理体系第26-28页
   ·热激反应实验材料第26页
   ·热激介质、热激诱导温度、温度梯度及热处理设备选择第26-27页
   ·喜树热激反应处理体系第27-28页
3 热激处理对喜树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第28-37页
   ·热激处理下喜树幼苗形态变化及光-光响应曲线的变化第28-29页
     ·不同温度热激处理下喜树叶片的形态变化第28页
     ·不同温度热激处理下喜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变化第28-29页
   ·热激处理对喜树成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气候箱热激处理下喜树成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29页
     ·水浴热激处理下喜树成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29-30页
   ·热激处理对喜树成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30-32页
     ·气候箱热激处理下喜树成熟叶片MDA含量的变化第31页
     ·水浴热激处理下喜树成熟叶片MDA含量的变化第31-32页
   ·热激处理对喜树叶片喜树碱(CPT)和羟基喜树碱(HCPT)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水浴热激处理对喜树幼叶CPT和HCPT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气候箱热激处理对喜树成熟叶片CPT和HCPT含量的影响第33页
   ·水浴热激处理对喜树幼叶细胞差别透性的影响第33-35页
   ·小结第35-37页
4 喜树叶片蛋白质的提取及SDS-PAGE电泳第37-42页
   ·喜树叶片蛋白质的提取第37-39页
   ·喜树叶片蛋白质SDS-PAGE电泳第39-40页
   ·喜树叶片蛋白质SDS-PAGE电泳结果第40-41页
   ·小结第41-42页
5 喜树叶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第42-51页
   ·喜树叶片全蛋白的双向电泳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双向电泳材料选择第42页
     ·双向电泳实验方案第42-43页
   ·46℃梯度升温处理后叶片全蛋白质的双向电泳结果及质谱解析第43-49页
     ·46℃梯度升温处理后叶片全蛋白质的双向电泳结果第43-44页
     ·差异点肽质量指纹谱测定第44-46页
     ·差异点肽质量指纹数据库查询方法第46页
     ·差异点肽质量指纹鉴定结果第46-49页
   ·小结第49-51页
6 讨论第51-60页
   ·本文鉴定的8种蛋白质在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中的功能第51-56页
     ·ATP合成酶β亚基(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第51-53页
     ·β羟基丁酸脱氢酶(β羟丁酸脱氢酶,beta-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β-HBDH)第53-54页
     ·6-磷酸果糖激酶同功酶Ⅰ(6-phosphofructokinase isozyme Ⅰ)第54-55页
     ·铁色素转运ATP结合蛋白fhuC(Ferrichrome transport ATP-binding protein fhuC)第55页
     ·叶绿体光系统Ⅱ放氧酶1(Oxygen-evolving enhancer protein 1)前体33kDa亚基第55页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第55页
     ·喹啉酸合成酶A(QUINOLINATE SYNTHETASE A)第55-56页
     ·小结第56页
   ·喜树碱代谢的分子调控及其在热激反应中的生态适应第56-60页
     ·喜树碱代谢的分子调控及其在热激反应中的生态适应第56-58页
     ·喜树碱代谢在热激反应中的生态功能与生态适应第58-60页
7 结论:喜树热激反应的分子生态学机理第60-61页
8 问题与建议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图版第71-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线索引探法”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同轴线相位法含水率计解释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