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概述 | 第9-13页 |
·产品设计进程及CAD的应用 | 第9-10页 |
·参数化设计与特征建模技术 | 第10-11页 |
·内燃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Pro/E参数化设计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 第15-26页 |
·Pro/E参数化设计技术和思想 | 第15-16页 |
·Pro/E二次开发技术 | 第16-19页 |
·Pro/TOOLKIT的工作方式 | 第17-18页 |
·Pro/TOOLKIT程序的开发步骤 | 第18-19页 |
·数据处理技术 | 第19-22页 |
·数据定义 | 第20页 |
·数据交互与管理 | 第20-21页 |
·装配设计中的数据关联 | 第21-22页 |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22-24页 |
·装配仿真系统开发 | 第24-26页 |
第3章 装配规划及仿真技术研究 | 第26-43页 |
·自底向上(Bottom-up)设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技术 | 第27-29页 |
·Top-Down Design方法的概念 | 第27-28页 |
·Top-Down Design方法的优点 | 第28页 |
·Top-Down设计系统 | 第28-29页 |
·Top-Down Design使用的Pro/E模块 | 第29页 |
·支持自顶向下设计的装配模型研究 | 第29-38页 |
·装配模型表达的研究 | 第29-31页 |
·装配模型的几何实体信息 | 第31-35页 |
·装配模型的配合联接信息 | 第35-37页 |
·装配模型中的设计约束信息 | 第37-38页 |
·装配模型中的语义信息 | 第38页 |
·装配仿真实现 | 第38-43页 |
·装配规划 | 第38-39页 |
·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 | 第39-40页 |
·零部件的空间位置的操作 | 第40-43页 |
第4章 面向装配的柴油机整机数字化建模的实现 | 第43-60页 |
·1126柴油机简介 | 第43-45页 |
·1126柴油机整机参数化设计的步骤 | 第45-49页 |
·定义产品结构 | 第45页 |
·定义设计参数 | 第45-46页 |
·通过骨架模型传递参数 | 第46-47页 |
·通过装配结构传递设计意图 | 第47-48页 |
·展开后续设计 | 第48页 |
·管理零件的相互参考 | 第48-49页 |
·柴油机零件的参数化设计 | 第49-56页 |
·机体零件三维参数化设计 | 第49-50页 |
·缸盖零件三维参数化设计 | 第50-54页 |
·齿轮零件三维参数化设计 | 第54-55页 |
·标准件库设计 | 第55-56页 |
·柴油机组装件 | 第56-60页 |
·机体组装件 | 第56-57页 |
·气缸盖组装件 | 第57-58页 |
·运动机构组装件 | 第58-59页 |
·正时齿轮盖组装件 | 第59-60页 |
第5章 1126柴油机机构运动仿真 | 第60-67页 |
·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第60-62页 |
·运动学分析 | 第60-61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61-62页 |
·机构运动仿真 | 第62-65页 |
·运动仿真的步骤 | 第62-64页 |
·运动仿真前的准备 | 第64页 |
·仿真运行结果 | 第64-65页 |
·1126柴油机的优化与平衡 | 第65-67页 |
第6章 多刚体动力学分析 | 第67-82页 |
·ADAMS软件简介 | 第67-69页 |
·机械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69-70页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 第70-77页 |
·基本概念 | 第70-72页 |
·多刚体动力学方程 | 第72-75页 |
·多刚体算法 | 第75-77页 |
·曲柄连杆机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7-79页 |
·多刚体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