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两控区内二氧化硫来源及分布的研究
第1章 引言 | 第1-16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项目提出 | 第11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酸雨及其酸雨前体物来源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指导思想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指标和目标 | 第15-16页 |
第2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述 | 第16-23页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6-19页 |
·湖北省酸控区概况 | 第16页 |
·各城市概况 | 第16-19页 |
·行政区划和人口状况 | 第19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能源消费及发展 | 第20页 |
·环境概况 | 第20-23页 |
·空气环境质量 | 第20-21页 |
·酸雨污染情况 | 第21-23页 |
第3章 污染源调查及其模式化 | 第23-30页 |
·监测系统状况 | 第23-24页 |
·污染源模型 | 第24-26页 |
·孤立高架点源排放型 | 第25页 |
·中低工业烟囱排放型 | 第25页 |
·面源排放型 | 第25-26页 |
·污染源调查 | 第26-29页 |
·污染源调查范围 | 第26页 |
·调查结果 | 第26-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两控区大气污染状况及酸雨形成规律研究 | 第30-40页 |
·城市空气质量的调查分析 | 第30-32页 |
·酸雨污染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二氧化硫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空气质量变化规律 | 第32-34页 |
·空气污染气象特征 | 第34-37页 |
·基本情况 | 第34页 |
·空气污染气象 | 第34-37页 |
·二氧化硫来源及酸雨形成初步分析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多尺度大气扩散模式系统 | 第40-56页 |
·多尺度大气扩散模式概述 | 第40-42页 |
·大气扩散模式概述 | 第40-41页 |
·多尺度模型的构造 | 第41-42页 |
·多尺度扩散系统的基本模式 | 第42-54页 |
·基本高斯点源扩散模式及其修正 | 第42-48页 |
·小尺度污染扩散模式 | 第48-51页 |
·城市尺度污染扩散模式 | 第51-52页 |
·多源叠加模式 | 第52页 |
·长期平均浓度计算方法 | 第52-54页 |
·多尺度扩散系统的实现 | 第54-56页 |
·系统的程序流程 | 第54-56页 |
·系统输入参数和输出 | 第56页 |
第6章 咸宁市SO_2污染模拟实例 | 第56-66页 |
·基本情况 | 第56-58页 |
·污染源调查 | 第58-62页 |
·工业点源 | 第58-59页 |
·工业面源 | 第59-60页 |
·生活面源 | 第60-62页 |
·咸宁市SO_2扩散模拟 | 第62-64页 |
·模式计算参数 | 第62页 |
·生活面源影响 | 第62-63页 |
·工业源影响 | 第63-64页 |
·综合分析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7章 两控区内SO_2污染浓度模拟及规律研究 | 第66-72页 |
·计算模式的修正 | 第66-68页 |
·概述 | 第66-67页 |
·模式修正及参数选取 | 第67-68页 |
·模式修正结果及比较 | 第68-69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8章 城市污染源调控及其对浓度贡献率的预测 | 第72-78页 |
·引言 | 第72页 |
·浓度贡献率分析 | 第72-77页 |
·不同污染源对浓度的贡献率 | 第72-74页 |
·不同城市污染源对浓度的贡献率 | 第74-76页 |
·不同污染源高对浓度的贡献率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9章 结论 | 第78-81页 |
·概述 | 第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8-80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