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9页 |
第一部分 暗纹东方鲍鱼苗呼吸及消化生理生态研究 | 第19-30页 |
Ⅰ 暗纹东方鲍鱼苗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 第19-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1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1.2.1 耗氧率的测定 | 第19页 |
1.2.2 窒息点的测定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2.1 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 | 第19-22页 |
2.2 窒息点测定结果 | 第22页 |
3 讨论 | 第22-24页 |
Ⅱ 温度对暗纹东方鲀幼鱼摄食率、食物滞留时间的影响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2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1.2.1 饱食量与摄饵率的测定 | 第24页 |
1.2.2 食物滞留时间与排粪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 试验结果 | 第24-27页 |
2.1 不同温度条件下鱼苗饱食量与摄饵率 | 第24页 |
2.2 不同温度条件下鱼苗食物滞留时间与排粪量 | 第24-27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27-30页 |
3.1 温度对食物滞留时间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温度对排粪量和饱食量的影响 | 第28页 |
3.3 个体大小对饱食量和摄饵率的影响 | 第28页 |
3.4 个体大小对食物滞留时间的影响 | 第28页 |
3.5 饱食量与食物滞留时间在生产中的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暗纹东方鲍鱼皮肤某些生化组分的测定 | 第30-38页 |
Ⅰ 暗纹东方鲍鱼皮肤基本理化组成测定 | 第30-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3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1.2.1 鱼皮肤的剥取 | 第30页 |
1.2.2 鱼皮肤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1.2.3 鱼皮肤灰分测定 | 第30页 |
1.2.4 鱼皮肤粗蛋白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1.2.5 鱼皮肤粗脂肪含量测定 | 第31页 |
1.2.6 鱼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1.2.6.1 试剂配制 | 第31页 |
1.2.6.2 样品的处理 | 第31页 |
1.2.6.3 羟脯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1.2.6.4 鱼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2.1 鱼皮肤基本组成 | 第32页 |
2.2 羟脯氨酸标准曲线 | 第32-33页 |
2.3 鱼皮肤羟脯氨酸含量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Ⅱ 暗纹东方鲍鱼皮肤胶原蛋白的提取和鉴定 | 第34-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3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1.2.1 原材料预处理 | 第34页 |
1.2.2 胶原蛋白的提取 | 第34页 |
1.2.3 胶原蛋白的浓缩 | 第34页 |
1.2.4 胶原蛋白的透析 | 第34页 |
1.2.5 胶原蛋白SDS-聚丙烯酰胺电泳 | 第34-35页 |
1.2.6 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 | 第35页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5-38页 |
2.1 胶原蛋白的提取与透析 | 第35页 |
2.2 鱼皮肤胶原蛋白的提取率 | 第35页 |
2.3 SDS-PAGE电泳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2.4 鱼皮肤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暗纹东方鲍肾脏细胞原代培养初探 | 第38-4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38页 |
1.2 试验用品及溶液配制 | 第38页 |
1.2.1 药品及器械 | 第38页 |
1.2.2 溶液配制 | 第38页 |
1.2.2.1 细胞培养液 | 第38页 |
1.2.2.2 细胞洗涤液 | 第38页 |
1.2.2.3 组织消化液 | 第38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1.3.1 试验准备 | 第38页 |
1.3.2 组织块培养 | 第38页 |
1.3.3 细胞悬液培养 | 第38-39页 |
1.3.4 传代细胞培养 | 第39页 |
1.3.5 细胞活力测定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2.1 肾脏组织块及细胞悬液原代培养生长状况 | 第39页 |
2.2 传代细胞培养观察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