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1 绪论 | 第12-31页 |
| ·选题陈述 | 第12-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特点 | 第15页 |
| ·关于问卷调查的说明 | 第15-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 ·文献分布 | 第18-21页 |
| ·研究综述和观点争鸣 | 第21-27页 |
|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7-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创新所在 | 第28-30页 |
| ·不足之处 | 第30-31页 |
| 2 概念基础 | 第31-42页 |
| ·高等教育体制相关概念的界说 | 第31-35页 |
| ·高等教育体制 | 第31-33页 |
| ·高等教育结构 | 第33-35页 |
| ·高校合并相关概念的界说 | 第35-42页 |
| ·合并的定义与种类 | 第35-36页 |
| ·合并与兼并的异同 | 第36-38页 |
| ·联合办学的基本范畴 | 第38-42页 |
| 3 我国高校合并的历史考察 | 第42-56页 |
| ·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 | 第42-46页 |
| ·90年代高校合并重组的历程 | 第46-53页 |
| ·两轮高校重组改革的若干比较 | 第53-56页 |
| 4 高校合并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56-74页 |
| ·世界各国和地区高校合并活动概述 | 第56-58页 |
| ·德国高校的联合办学 | 第58-59页 |
| ·澳大利亚的高校合并 | 第59-61页 |
| ·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 | 第61-63页 |
| ·美国的高校合并 | 第63-65页 |
| ·英国的高校合并 | 第65-67页 |
| ·匈牙利的高校合并 | 第67-68页 |
| ·中国台湾省的高校整合 | 第68-70页 |
| ·中国香港特区的高校合并动向 | 第70-72页 |
| ·简要的分析 | 第72-74页 |
| 5 高校合并动因及公众态度分析 | 第74-99页 |
| ·高校合并的动机假设 | 第74-82页 |
| ·政府主导高校合并的动机 | 第74-80页 |
| ·高校参与合并的动机 | 第80-82页 |
| ·公众对合并变革所持态度的实证研究 | 第82-99页 |
| ·关注程度 | 第83-89页 |
| ·支持程度 | 第89-95页 |
| ·对合并态度之变化 | 第95-96页 |
| ·反应取向分析 | 第96-99页 |
| 6 高校合并中的政府作用 | 第99-114页 |
| ·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 | 第99-100页 |
| ·高校与政府、市场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 ·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 第101页 |
| ·高校与市场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 ·高校合并中政府干预的理由 | 第102-109页 |
| ·政府干预的内容 | 第102-103页 |
| ·对政府干预认知调查与分析 | 第103-109页 |
| ·政府干预高校合并的合理边界 | 第109-114页 |
| 7 高校合并后的整合机制 | 第114-133页 |
| ·整合机制的分析框架 | 第114-117页 |
| ·合并症候分析 | 第117-120页 |
| ·合并引发的心理冲击 | 第118页 |
| ·权力重新安排中的冲突 | 第118-119页 |
| ·组织沟通不畅引起冲突 | 第119页 |
| ·组织文化匹配不协调引起冲突 | 第119-120页 |
| ·合并磨合期及其相关因素 | 第120-125页 |
| ·磨合期的概念 | 第120-121页 |
| ·磨合期的相关因素 | 第121-122页 |
| ·关于磨合期的时间估计 | 第122-125页 |
| ·能力视界中的整合机制 | 第125-128页 |
| ·高校是一个能力体系 | 第125-126页 |
| ·高校的核心能力 | 第126-127页 |
| ·合并高校核心能力的重塑 | 第127-128页 |
| ·文化视界中的整合机制 | 第128-130页 |
| ·学科视界中的整合机制 | 第130-133页 |
| ·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 第130-131页 |
| ·学科整合的策略 | 第131页 |
| ·发展学科交叉中心 | 第131-133页 |
| 8 合并高校文化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133-154页 |
| ·学校文化的意涵 | 第133-134页 |
| ·学校文化差异性的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134-152页 |
| ·校区文化差异性程度 | 第135-136页 |
| ·校区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体现 | 第136-137页 |
| ·构成校区文化差异性的显著性因素 | 第137-147页 |
| ·校区文化差异性的主要成因 | 第147-149页 |
| ·校区文化差异性改变及其相关分析 | 第149-152页 |
| ·合并后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 第152-154页 |
| 9 高校合并的预期效应与风险分析 | 第154-165页 |
| ·高校合并的效应 | 第154-159页 |
| ·规模经济效应 | 第154-156页 |
| ·资源配置效应 | 第156-157页 |
| ·组合协同效应 | 第157-158页 |
| ·体制变动效应 | 第158-159页 |
| ·合并给高校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实证调查 | 第159-161页 |
| ·高校合并的风险分析 | 第161-165页 |
| 10 高校合并的成效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5-183页 |
| ·高校合并成效概念的探讨 | 第165-166页 |
| ·合并成效的概念 | 第165页 |
| ·高校合并的成功或失败 | 第165-166页 |
| ·高校合并成效评价的制约因素 | 第166-167页 |
| ·高校合并成效评价的基本准则 | 第167-169页 |
| ·高校合并成效评价的实证调查 | 第169-179页 |
| ·制约高校合并成效的主要因素 | 第179-183页 |
| 1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83-201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3-189页 |
| ·对浙江大学进一步融合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89-192页 |
| ·关于合并后多校区大学的管理 | 第192-196页 |
| ·关于民办高校的合并重组 | 第196-2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1-211页 |
| 附录一 关于高校合并的问卷调查 | 第211-215页 |
| 附录二 1992年以来高等学校合并组建情况 | 第215-229页 |
| 附录三 合并组建的浙江大学融合与发展概况 | 第229-231页 |
| 致谢 | 第231-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