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二、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三、 正文 | 第14-115页 |
第一部分 序言 | 第14-19页 |
1.1 外固定器沿革与进展 | 第14-16页 |
1.2 外固定器种类与存在问题 | 第16页 |
1.3 粘弹性系统的建立与实验基础 | 第16-18页 |
1.4 实验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骨折愈合力学假说 | 第19-23页 |
2.1 中医骨科治疗方式 | 第19页 |
2.2 西医骨科治疗方式 | 第19-20页 |
2.3 Wolff Law理论学说 | 第20页 |
2.4 中西医结合骨科“动静结合”新疗法 | 第20-21页 |
2.5 骨折愈合过程的外固定“反向作用”实验基础的建立 | 第21-23页 |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 第23-28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3.1.1 实验基础(课题与成果、工作基础、博士点研究方向) | 第23-2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3.2 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3.3 支架的确定 | 第26-27页 |
3.4 实验的流程控制与反馈图 | 第27-28页 |
第四部分 实验成果 | 第28-42页 |
4.1 实验模型论证与预试验 | 第28-31页 |
4.2 工况模拟与论证 | 第31-34页 |
4.3 实验模型、工况组合加载的确定 | 第34-36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4.4.1 胫骨骨折早期无支架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36-39页 |
4.4.2 胫骨骨折晚期无支架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4.4.3 胫腓骨双骨折早期无支架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0页 |
4.4.4 胫腓骨双骨折晚期无支架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0页 |
4.4.5 胫腓骨双骨折早期支架坚强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0页 |
4.4.6 胫腓骨双骨折早期支架弹性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4.4.7 胫腓骨双骨折早期支架微动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8 胫腓骨双骨折中期支架坚强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9 胫腓骨双骨折中期支架弹性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10 胫腓骨双骨折中期支架微动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11 胫腓骨双骨折晚期支架坚强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12 胫腓骨双骨折晚期支架弹性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13 胫腓骨双骨折晚期支架微动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页 |
4.4.14 胫腓骨双骨折后期支架坚强固定模型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第五部分 实验分析与临床应用 | 第42-48页 |
5.1 成果分析与讨论 | 第42-43页 |
5.2 临床应用有关问题与对策 | 第43-48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48-51页 |
6.1 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结论 | 第48页 |
6.2 支架研制与试用结论 | 第48-49页 |
6.3 总结 | 第49-51页 |
第七部分 本项目研究的参与者与鸣谢 | 第51-52页 |
7.1 项目参与者 | 第51页 |
7.2 鸣谢对象 | 第51-52页 |
第八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第九部分 实验数据、图表与照片 | 第58-107页 |
9.1 实验数据摘录 | 第58-60页 |
9.2 实验图表 | 第60-102页 |
表4.1.1 模型材料参数(无支架固定模型) | 第29-30页 |
表4.1.2 模型材料参数(有无支架固定模型) | 第30-31页 |
表4.2.1 35种工况的模型节点加载参数(Z=27.0) | 第31-35页 |
表4.3.1 筛选出12种典型工况为A(拉)~E(剪) | 第35-60页 |
表4.4.1.1 P2A10 XXm(AAm~EBm) | 第60-61页 |
表4.4.1.2 P2A10 XXv(AAv~EBv) | 第61-62页 |
表4.4.1.3 P2A10 XXz(AAz~EBz) | 第62-63页 |
表4.4.2.1 P2A30 XXm(AAm~EBm) | 第63-64页 |
表4.4.2.2 P2A30 XXv(AAv~EBv) | 第64-65页 |
表4.4.2.3 P2A30 XXz(AAz~EBz) | 第65-66页 |
表4.4.3.1 P2S10 XXm(AAm~EBm) | 第66-67页 |
表4.4.3.2 P2S10 XXV(AAv~EBv) | 第67-68页 |
表4.4.3.3 P2S10 XXZ(AAz~EBz) | 第68-69页 |
表4.4.4.1 P2S30 XXm(AAm~EBm) | 第69-70页 |
表4.4.4.2 P2S30 XXv(AAv~EBv) | 第70-71页 |
表4.4.4.3 P2S30 XXz(AAz~EBz) | 第71-72页 |
表4.4.5.1 P2S11 XXm(AAm~EBm) | 第72-73页 |
表4.4.5.2 P2S11 XXv(AAv~EBv) | 第73-74页 |
表4.4.5.3 P2S11 XXz(AAz~Ebz) | 第74-75页 |
表4.4.6.1 P2S13 XXm(AAm~EBm) | 第75-76页 |
表4.4.6.2 P2S13 XXv(AAv~EBv) | 第76-77页 |
表4.4.6.3 P2S13 XXz(AAz~EBz) | 第77-78页 |
表4.4.7.1 P2S16 XXm(AAm~EBm) | 第78-79页 |
表4.4.7.2 P2S16 XXv(AAv~EBv) | 第79-80页 |
表4.4.7.3 P2S16 XXz(AAz~EBz) | 第80-81页 |
表4.4.8.1 P2S21 XXm(AAm~EBm) | 第81-82页 |
表4.4.8.2 P2S21 XXv(AAv~EBv) | 第82-83页 |
表4.4.8.3 P2S21 XXz(AAz~EBz) | 第83-84页 |
表4.4.9.1 P2S23 XXm(AAm~EBm) | 第84-85页 |
表4.4.9.2 P2S23 XXv(AAv~EBv) | 第85-86页 |
表4.4.9.3 P2S23 XXz(AAz~EBz) | 第86-87页 |
表4.4.10.1 P2S26 XXm(AAm~EBm) | 第87-88页 |
表4.4.10.2 P2S26 XXv(AAv~EBv) | 第88-89页 |
表4.4.10.3 P2S26 XXz(AAz~EBz) | 第89-90页 |
表4.4.11.1 P2S31 XXm(AAm~EBm) | 第90-91页 |
表4.4.11.2 P2S31 XXv(AAv~EBv) | 第91-92页 |
表4.4.11.3 P2S31 XXz(AAz~EBz) | 第92-93页 |
表4.4.12.1 P2S33 XXm(AAm~EBm) | 第93-94页 |
表4.4.12.2 P2S33 XXv(AAv~EBv) | 第94-95页 |
表4.4.12.3 P2S33 XXz(AAz~EBz) | 第95-96页 |
表4.4.13.1 P2S36 XXm(AAm~EBm) | 第96-97页 |
表4.4.13.2 P2S36 XXv(AAv~EBv) | 第97-98页 |
表4.4.13.3 P2S36 XXz(AAz~EBz) | 第98-99页 |
表4.4.14.1 P2S41 XXm(AAm~EBm) | 第99-100页 |
表4.4.14.2 P2S41 XXv(AAv~EBv) | 第100-101页 |
表4.4.14.3 P2S41 XXz(AAz~EBz) | 第101-44页 |
表5.1.1 人体各环节相对重量 | 第44-45页 |
表5.1.2 人与动物湿润骨的机械性质 | 第45-46页 |
表5.1.3 人胫骨与其它材料比较 | 第46页 |
表5.1.4 人体骨密质的弹性性质 | 第46页 |
表5.1.5 骨骼最大载荷重及最大弯矩 | 第46-27页 |
图3.4 实验的流程控制与反馈图 | 第27-46页 |
图5.1 人体胫骨弹性系数 | 第46-47页 |
图5.2 步相分期 | 第47页 |
图5.3 步相杆状图 | 第47页 |
图5.4 步态周期关节活动图 | 第47-102页 |
9.3 实验照片 | 第102-107页 |
照片P2S11xxx | 第102-103页 |
照片P2S11aax | 第103-104页 |
照片P2S11bax | 第104-105页 |
照片CT | 第105-106页 |
照片支架图解 | 第106页 |
照片X片 | 第106-107页 |
第十部分 课题综述 | 第107-115页 |
附录: | 第115-123页 |
1. 个人简介(联络地址、成果与奖项) | 第115-121页 |
2. 工作经历 | 第121-123页 |
3. 已取得资格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