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有限元法在汽轮发电机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 第8-10页 |
1.2 汽轮发电机有限元软件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3 提高有限元法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的研究 | 第11-12页 |
1.4 本文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12-15页 |
1.4.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页 |
1.4.3 本文的主要成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汽轮发电机磁场及运行特性计算所用模型和算法 | 第15-26页 |
2.1 汽轮发电机饱和磁场计算的数学模型~([16] | 第15-17页 |
2.1.1 基本假设 | 第15页 |
2.1.2 采用活动边界时的数学模型 | 第15-17页 |
2.2 给定端点条件下计算饱和磁场的迭代过程及收敛判据 | 第17-20页 |
2.2.1 端点条件 | 第17-19页 |
2.2.2 判断迭代收敛的标准 | 第19-20页 |
2.3 汽轮发电机运行特性的计算方法 | 第20-26页 |
2.3.1 空载特性的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3.2 短路特性的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3.3 合成磁势位于不同位置时的饱和特性的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2.3.4 零功率因数负载特性的计算方法 | 第24页 |
2.3.5 饱和U形曲线的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考虑定转子实际结构时的剖分策略 | 第26-38页 |
3.1 定转子实际结构对汽轮发电机饱和特性的影响 | 第26-29页 |
3.2 汽轮发电机求解区域的剖分策略 | 第29-38页 |
3.2.1 研究部分策略必要性 | 第29-33页 |
3.2.2 考虑定子扣片时定子轭部的剖分 | 第33-34页 |
3.2.3 定、转子齿槽区的灵活剖分 | 第34-35页 |
3.2.4 适合转子铁心复杂结构的转子轭部的灵活剖分 | 第35-37页 |
3.2.5 采用活动边界时气隙区的剖分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汽轮发电机稳态分析有限元软件的设计 | 第38-51页 |
4.1 开发工具 | 第38-39页 |
4.1.1 开发工具 | 第38页 |
4.1.2 本有限元软件的特点 | 第38-39页 |
4.2 采用活动边界时通用性自动剖分 | 第39-47页 |
4.2.1 自动剖分 | 第39-44页 |
4.2.2 活动边界和虚拟绕组 | 第44-47页 |
4.3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求解过程的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4.4 汽轮发电机饱和磁场有限元计算的后处理 | 第48-51页 |
第五章 汽轮发电机非线性有限元方程计算精度的研究 | 第51-67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计算精度方面本文引用的现有成果 | 第51-55页 |
5.2.1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求解方法 | 第51页 |
5.2.2 数据类型 | 第51-55页 |
5.3 逐次线性化方法和N-R法的收敛依据 | 第55-60页 |
5.3.1 逐次线性化方法和N-R法的收敛依据 | 第55-56页 |
5.3.2 逐次线性化方法的计算精度和N-R法的计算精度的关系 | 第56-60页 |
5.4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计算精度的选择 | 第60-67页 |
5.4.1 采用不同计算精度时有关量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60-62页 |
5.4.2 计算精度(N-R法)对计算结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62-67页 |
第六章 汽轮发电机运行特性的计算研究 | 第67-82页 |
6.1 引言 | 第67页 |
6.2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 | 第67-69页 |
6.3 汽轮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 第69-82页 |
6.3.1 空载特性和负载饱和特性 | 第69-74页 |
6.3.2 影响负载饱和特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74-75页 |
6.3.3 零功率因数负载特性的计算研究 | 第75-77页 |
6.3.4 短路特性的计算研究 | 第77-79页 |
6.3.5 计及饱和时U形曲线的计算研究 | 第79-8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1 | 第87-88页 |
附录2 | 第88-91页 |
附录3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