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VA1基因转化平邑甜茶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外文摘要 | 第5-7页 |
前言 | 第7-27页 |
1 抗渗透胁迫的机理 | 第7-15页 |
1.1 渗透胁迫信号的感应与传递 | 第7-8页 |
1.2 植物抵抗渗透胁迫的机制 | 第8-14页 |
1.3 抗旱相关性状的QTL_s定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 农杆菌基因转化法的机理 | 第15-22页 |
2.1 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 | 第15-17页 |
2.2 根癌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的机制 | 第17-20页 |
2.3 农杆菌转化法的特点 | 第20页 |
2.4 农杆菌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3 果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3.1 果树的基因转化 | 第22-25页 |
3.2 果树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 | 第25-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59页 |
1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7-44页 |
2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6页 |
3 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46-48页 |
4 平邑甜茶的基因转化 | 第48-59页 |
4.1 Kam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4.2 不同浓度Cef对平邑甜茶茎尖分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不同浓度Carb对平邑甜茶茎尖分化的影响 | 第50页 |
4.4 不同农杆菌活化培养基对转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4.6 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4.7 不同Ca~(--)离子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3页 |
4.8 AgNO_3和PVP对转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4.9 延迟筛选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0 转化植株的筛选与获得 | 第55-59页 |
讨论 | 第59-66页 |
结论 | 第66-84页 |
附录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