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 第1-28页 |
1.1 γ-干扰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9-10页 |
1.1.1 γ-干扰素的结构 | 第9页 |
1.1.2 γ-干扰素的性质 | 第9-10页 |
1.2 γ-干扰素的分布 | 第10-11页 |
1.2.1 γ-干扰素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 第10页 |
1.2.2 γ-干扰素在非神经系统的分布 | 第10-11页 |
1.3 干扰素的诱生及诱生剂 | 第11-14页 |
1.3.1 干扰素诱生的原理 | 第11-12页 |
1.3.2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 | 第12页 |
1.3.3 γ-干扰素的诱生及作用特点 | 第12-14页 |
1.4 γ-干扰素受体 | 第14-15页 |
1.5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 第15-17页 |
1.5.1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 第15-16页 |
1.5.2 干扰素抗癌作用 | 第16-17页 |
1.5.3 γ-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7页 |
1.6 干扰素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 第17-20页 |
1.6.1 干扰素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1.6.2 干扰素与神经内分泌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8-20页 |
1.7 干扰素的应用 | 第20-21页 |
1.8 细胞因子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 | 第21-24页 |
1.9 针刺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 第24-28页 |
1.9.1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24-26页 |
1.9.2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26-27页 |
1.9.3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正文 | 第28-41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结果 | 第30-35页 |
2.3.1 大脑皮层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后变化 | 第30-31页 |
2.3.2 海马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后变化 | 第31-32页 |
2.3.3 室管膜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后变化 | 第32页 |
2.3.4 下丘脑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电针后变化 | 第32-33页 |
2.3.5 小脑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后变化 | 第33-34页 |
2.3.6 延髓内脏带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电针后变化 | 第34-35页 |
2.4 讨论 | 第35-40页 |
2.4.1 IFN-γ免疫组织化学SP法 | 第35-36页 |
2.4.2 穴位的特点 | 第36页 |
2.4.3 脑内IFN-γ样免疫产物存在的意义 | 第36-37页 |
2.4.4 大脑皮层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影响的意义 | 第37页 |
2.4.5 海马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影响的意义 | 第37页 |
2.4.6 室管膜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影响的意义 | 第37-38页 |
2.4.7 下丘脑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影响的意义 | 第38-39页 |
2.4.8 小脑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影响的意义 | 第39页 |
2.4.9 延髓内脏带内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电针影响的意义 | 第39-40页 |
2.5 结论 | 第40-41页 |
致 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附图及说明 | 第51-58页 |